位置 > 资讯 > 文章

芯密科技IPO透视:技术光环下的财务谜题与实控人背景隐忧

瞭望塔财经通过证监会官网了解到,2025年5月,上海芯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密科技”)已完成上市辅导工作,距离正式登陆科创板又近一步。

瞭望塔财经通过官网了解到,公司成立于2020年1月的企业,在短短五年内完成了五轮融资,获得深创投、中芯聚源、IDG资本等知名机构投资,更吸引了半导体设备龙头拓荆科技和中微公司的战略入股。

1、IPO进程与关键节点

瞭望塔财经通过招股书发现,芯密科技的IPO之路始于2025年初。1月14日,公司与国金证券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上市进程。这是公司的首次IPO尝试,辅导期约3个月。

5月上旬,证监会披露信息显示,芯密科技已完成上市辅导工作。国金证券作为主承销商,在辅导报告中确认公司已具备成为上市公司应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

国金证券在半导体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曾成功保荐多家芯片产业链企业上市。此次与芯密科技合作,是其在新材料细分领域的又一次重要布局。

在股权结构上,创始人谢昌杰持股20.26%,为公司控股股东。机构股东中,深创投直接持股8.96%,为第一大机构股东;中芯聚源持股5.5%;IDG资本持股2.16%。

2、问题扫描:从代持到税收整改

在IPO辅导过程中,国金证券发现了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整改。公司历史沿革中存在股权代持及清理情况

辅导机构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查看了出资凭证、代持协议及解除协议等资料,确认该等股权代持已清理完成,且不存在纠纷。

另一个问题是员工社保公积金缴纳不规范。芯密科技报告期内存在委托第三方机构代缴社保公积金的情形。

经过整改,公司员工的社保和住房公积金已由芯密科技直接缴纳,不再通过第三方机构。

3、核心人物:谢昌杰的双面基因

作为芯密科技的创始人与掌舵者,谢昌杰同时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这种双重身份在创业公司中常见,但也引发了市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关注。

谢昌杰的行业背景是其最大优势。他在半导体材料和密封领域拥有近20年经验,曾带领团队实现某国际密封产品在中国市场长期占据领先份额。这种行业积淀为芯密科技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市场洞察。

然而,谢昌杰的创业初期筹资方式也埋下隐患。瞭望塔财经通过招股书了解到,创立初期投入了自身所有资金,甚至发动亲朋好友前来投资。这种模式可能导致股权结构复杂化,也是代持问题产生的根源。

公司发展过程中,谢昌杰成功吸引了多家产业资本投资,特别是2023年5月获得拓荆科技和中微公司合计3000万元的战略投资。拓荆科技明确表示,芯密科技是其密封胶圈的供应商之一,投资旨在增强上游供应链稳定性。

4、财务透视与存疑点

尽管完整财报尚未披露,但辅导报告中透露的信息值得关注。公司近年持续扩张产能,2020年8月一期投产,12月二期投产,2023年6月三期项目投产。

随着三期项目投产,公司产能扩充约60%,达到100万个各种尺寸的密封圈,可满足国内半导体行业全氟密封件需求的70%左右。

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引发监管关注。2021-2023年期间,公司将科研项目政府补助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但在2024年补缴了相关税款。

这一调整显示公司前期税务处理存在瑕疵,补缴税款25.10万元虽金额不大,但反映出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疏漏。

5、国产化机遇与竞争暗礁

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国产替代成为芯密科技的最大机遇。产能扩张带来市场机遇的同时也隐藏风险。公司三期项目投产后,产能大幅提升,能否被市场充分消化存在不确定性。半导体行业周期性明显,一旦遭遇下行周期,产能过剩问题可能凸显。

技术迭代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半导体制造工艺向更精细制程演进,对密封材料提出更高要求。芯密科技需要持续投入研发,才能跟上行业发展步伐。公司拥有42项专利,但与国际巨头相比,技术储备仍有差距。

产业链深度绑定成为双刃剑。拓荆科技、中微公司等客户同时是公司股东,这种模式虽然保障了订单稳定,但也可能限制公司客户多元化拓展。2023年5月,拓荆科技通过全资子公司岩泉科技投资2000万元,强化了这种捆绑关系。

半导体产业链的国产化竞赛如同精密钟表,每一个微小零件的自主都关乎整体运转。芯密科技能否借力资本市场,在密封材料这一关键环节彻底打破海外垄断,市场正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