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溧水经开集团盈利能力断崖式下滑 高负债率与现金流隐忧并存

南京溧水经济技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溧水经开集团”)作为南京市溧水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其财务状况和运营模式深刻反映了地方城投平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困境。尽管溧水区依托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唯一的国家级农高区等政策红利,构建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但溧水经开集团在高速扩张中暴露的财务风险和运营短板,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从财务数据来看,溧水经开集团的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资产总额达1084.02亿元,较2022年末的833.53亿元增长30%以上。然而,这种增长主要依赖债务驱动,全部债务余额从2022年的498.73亿元增至2025年3月末的673.45亿元,增幅高达35%。尽管资产负债率稳定在65%左右,但这一水平已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如苏州吴江经开区资产负债率为52.41%),且公司存货占比长期居高不下,近三年分别为73.23%、81.78%及81.16%,2025年一季度末存货余额更高达851.01亿元,占总资产的78.5%。存货主要由土地开发成本构成,变现能力弱,流动性风险突出。若未来土地市场波动或项目滞销,存货减值可能直接侵蚀利润,进而影响偿债能力。

在现金流管理方面,溧水经开集团的经营性净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20.33亿元、-17.20亿元和-22.35亿元。2025年一季度末,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7.38亿元,表明公司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维持运营。尽管利息保障倍数从2022年的5.21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9.68,显示融资成本优化能力,但速动比率却从2022年的0.86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0.53,流动资产中存货占比超80%,短期偿债能力弱化。此外,公司资本支出持续增长,2025年3月末在建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97.05亿元,已投资77.95亿元,未来计划投资支出19.31亿元;拟建项目尚需投入38.95亿元,资金支出压力显著增加。若资本支出与项目回款节奏不匹配,可能进一步加剧现金流紧张。

债务集中偿付压力是另一大隐忧。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73.84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23.99亿元,其他流动负债61.55亿元,短期债务合计达259.38亿元。尽管公司通过发行低利率债券(如2025年发行的CP001利率1.90%)缓解成本压力,但债务结构仍以中长期为主(3年以上债务占比39.45%),若未来融资环境收紧或市场利率上行,再融资难度将显著加大。2025年6月发行的第五期超短期融资券(CP005)利率1.93%,虽低于行业均值,但若央行加息或信用利差扩大,融资成本可能快速上升,侵蚀利润空间。

政策支持是溧水经开集团的核心优势,但这种依赖也存在不确定性。2024年,公司通过财政资金拨付和资产无偿划转增加资本公积11.69亿元,并获得4.02亿元财政补贴(占净利润的132%)。然而,溧水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达235.91亿元,政府负债率21.24%,高于南京市平均水平。若未来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或财政收入不及预期,企业资金来源可能面临收缩风险。此外,公司少数股东权益为零,子公司高度集中化,缺乏市场化资本参与,易受政策调整冲击。

从同业比较看,溧水经开集团的财务指标处于中游水平,但政府关联度更高。尽管东方金诚维持其主体信用等级AA+,评级展望稳定,但报告中明确提示了存货跌价、现金流为负、债务集中偿付等风险。例如,公司存货余额从2022年的611.13亿元增至2025年一季度的851.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3%。若土地出让政策收紧或项目滞销,存货减值将直接侵蚀利润。同时,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若资本支出继续增长而项目建成后回款不及时,现金流波动可能进一步放大偿债压力。

政策红利的窗口期正在收窄。溧水区202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滑39.1%(从90.68亿元降至56.24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的不确定性可能削弱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公司2024年新增财政补贴4.02亿元,但若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政府财政收入难以恢复,企业土地开发业务可能陷入“投入-回款”恶性循环。此外,公司对外担保金额180.86亿元,虽未超过净资产10%的阈值,但潜在连带责任风险不容忽视。

在投资者视角下,溧水经开债的信用利差约150-200BP,具备一定配置价值,但风险警示信号频现。公司存续债务融资工具特殊条款未触发,但2025年6月发行的CP005(4亿元)和MTN005(5亿元)需关注再融资环境变化。若银行间市场融资成本上行,企业可能面临技术性违约风险。同时,公司园区管理业务毛利润从2022年的0.28%降至2024年的-0.64%,盈利能力弱化;厂房出租业务毛利率虽从-110.10%回升至73.24%,但主要依赖维护成本下降,难以持续。保障房建设毛利率稳定在9.09%,但物业服务业务毛利率从29.22%降至54.59%,显示运营效率提升有限。

溧水经开集团需在政策护航中寻找结构性机会,但核心挑战在于债务滚续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2025年到期债务5亿元(CP001),2026年到期10亿元(PPN006),需关注再融资环境变化。若南京市推进“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企业需从“财政依赖”转向“经营创收”,可能面临短期阵痛。此外,溧水区2024年楼市成交2511套新房,市场持续去库存,但土地出让集中在低密度地块(7幅地块容积率小于1.4),区域土地价值增长潜力受限,可能削弱土地资产注入的盈利支撑。

从长远看,溧水经开集团需通过存量优化和增量控制实现转型。一方面,加快代建项目结算进度,缩短存货周转周期;另一方面,限制非核心业务扩张,优先投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提升资产收益性。同时,探索REITs或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降低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然而,市场化融资能力不足仍是瓶颈。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受限资产22.72亿元,占总资产的2.1%,受限货币资金6.75亿元,抵押资产15.79亿元,资产流动性进一步受限。

投资者需警惕政策退出与财政弱化的尾部风险。溧水经开集团的“安全边际”源于地方政府的“兜底承诺”,但“风险溢价”需关注财政补贴减少或资产注入放缓的可能。若2025年财政补贴减少或土地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盈利能力将面临考验。此外,公司2024年招引300亿元产业项目,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成效需时间验证,短期内难以对冲债务压力。

总体而言,溧水经开集团的财务模型本质是“区域经济托底+政府信用加持”的混合体。其高杠杆并非完全负面,而是区域开发的阶段性特征,但需警惕债务滚续与财政弱化的叠加效应。

在区域经济韧性尚存的背景下,溧水经开集团能否通过产业升级和资产运营能力提升实现从“建设者”到“运营者”的角色转变,将成为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