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费成了砍头息的新马甲,在助贷新规实施前夜,青松融的灰色游戏正遭遇雪崩式投诉。“借款一万元,第二天就被扣了1299元会员费,我完全不知情!”今年5月底,消费者阿贵在青松融平台借款后遭遇了这笔神秘扣款。
当他联系客服要求退款时,却被告知这是“借款的附带条件”。在消费保平台上,近30天内类似投诉已达266条,黑猫投诉数量更是上千条,几乎全部指向青松融平台变相收取高额会员费的问题。
这些被扣会员费的用户中,有人借款4000元被扣599元,有人借款9000元被扣1199元,扣费比例普遍高达借款金额的10%-15%。
隐秘扣费套路
青松融平台的会员费操作手法经过精心设计。这些费用被称为“增值权益包”,价格从199元到1999元不等,根据借款额度按比例收取,额度越高收费越高。
平台在借款流程中设置了不易察觉的陷阱。多位用户反映,在借款页面虽有关于会员的提示,但选项经常被默认勾选,稍不留意就会“被购买”。
即使有消费者如小成主动取消了勾选,第二天仍被扣款1499元。当他质疑时,客服竟称“是加速放款的权益,使用了就不支持退费”。
更隐蔽的是,青松融的运营方深圳青松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并不直接收取这些费用,而是通过第三方“深圳荔枝云服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扣款。
这种操作在借款第二天扣费的方式,成功规避了“砍头息”的典型特征。
变相高利贷链条
会员费模式的核心是将高利息拆分成两部分:表面合规的贷款利率和变相收取的额外费用。综合成本远超法定上限。
融360平台信息显示,青松融的贷款年化利率区间为24%-36%,而多名消费者提供的借款信息证实,该平台的实际贷款利率接近36%上限。再加上动辄上千元的会员费,实际借款成本远超监管红线。
一位今年2月借款的消费者算了一笔账:他在青松融借款11000元,被扣除1299元会员费,每月还款1104.97元,总还款额高达13558.7元。仅利息和担保费就达2259.7元,实际利率达32.35%。
而今年6月的一笔9000元借款案例更为极端:除1199元会员费外,还需支付1800元利息,“相当于3000利息”,实际成本惊人。
持牌机构的责任缺失
在这场变相高息贷款游戏中,持牌金融机构未能履行监管职责。大量投诉直指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是青松融的主要资金合作方。
今年6月7日,一位消费者在青松融平台贷款4000元,次日被扣599元会员费。放款方正是陕西长银消费金融。该消费者强烈要求长银消费作为放款方加强对助贷机构“青松融”的监管。
然而长银消金自身合规管理堪忧。去年11月,该公司因 “对合作机构催收管理不完善”被罚35万元;今年6月,又因“违反征信管理规定”遭央行处罚。
更早的2021年1月,长银消金曾因个人消费贷被挪用、部分存量贷款业务存在浮利分费等四宗罪被罚160万元。
监管新规与平台把戏
今年4月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助贷新规),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24%以内。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并符合最高法院关于金融审判工作的意见。距离新规正式实施不足三个月,各平台本应加速合规转型。
然而青松融等平台却玩起了“马甲游戏”。一位助贷机构人士直言:“平台将原先的不合规助贷服务费换上新马甲,做成了会员费,本质上是应对助贷监管新规的又一种新花样。”
助贷新规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对平台运营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合作。但记者调查发现,长银消费金融官网至今未公布助贷合作名单。
维权困境与行业洗牌
面对高额扣费,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青松融客服通常采取拖延战术,或在压力下提供不合理的解决方案。用户小成被强制扣除1499元会员费后,客服仅提出500元“关怀金”或减免800元还款额的方案。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大量用户反映 “客服态度冷漠”、“推诿不作为” 甚至“话没说完就挂断电话”。会员费退费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行业数据显示,青松融当前贷款余额约达50亿元,在行业中已形成相当规模。但随着监管压力增大和客诉飙升,这类游走灰色地带的模式难以为继。
助贷新规实施后,金融机构必将提高合作门槛,无资质或风控能力弱的机构将被淘汰。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违规‘马甲’类助贷、导流平台或将逐渐消失,助贷行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深圳荔枝云服技术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显示,这家会员费代扣方今年3月刚将注册资本从1000万元增至2000万元。看似坚固的“防火墙”设计,在雪崩式投诉面前摇摇欲坠。
陕西长银消费金融公司官网的合作名单空白处,映照着监管新规的倒计时——不足三个月。当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名单制管理,当综合利率24%红线真正落地,青松融们的“会员费”魔术将失去舞台。变相高利贷的灰色游戏,终将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