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落地不足三个月,年化利率压降至24%已成定局。然而,监管高压之下,竟有平台顶风作案,借“会员权益”之名行变相加息之实,单月投诉量飙升至超300条!
借款次日就被扣走上千元“会员费”,退费无门、默认勾选、捆绑销售... 这家名为“青松融”与“轻花优品”的平台,正游走在合规红线的边缘。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收割”密码?消费者权益谁来保障?监管利剑之下,这类平台还能“狂飙”多久?
01新规压顶,会员费“马甲”浮出水面
距离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助贷新规”)正式实施的倒计时,已不足三个月。新规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且总成本需符合司法保护的24%年化利率上限。
大势所趋,不少助贷机构已紧锣密鼓启动利率“降档”工作(从36%降至24%)。然而,风暴来临前,总有暗流涌动。近期,一款名为“青松融”的助贷平台投诉量激增,其被指通过捆绑销售“权益会员”的方式,变相突破利率限制,将消费者的综合借款成本推高至远超监管红线的水平。
02借款次日,莫名被扣巨额“会员费”
消费者阿贵(化名)5月28日,他在青松融成功借款1万元。然而,次日清晨,一条扣款短信惊醒了他,账户被划走1299元,商户名称显示为“会员卡”。阿贵对此毫不知情!联系客服要求退款,对方却强硬回应:“这是借款的附带条件,无法退款。”
这绝非个例。在中国电子商会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消费保”以及黑猫投诉平台上,近30天内,针对青松融的投诉高达超300条! 大量投诉指向同一个问题,借款时对“会员费”毫不知情,放款后第二天就被莫名扣款,金额少则数百,多则上千(如借款4000元扣599元)。消费者愤怒表示:“如果知道要扣这么多会员费,我绝对不会同意借款!”
03“自愿购买”是幌子?取消勾选仍被扣费
面对质疑,青松融宣称其会员“自愿购买、非强制”。然而,现实却狠狠打脸。消费者小成(化名)在借款页面确实看到了关于会员权益的提示,并手动取消了勾选。
结果借款第二天,1499元“会员费”依然被划走! 客服的解释令人啼笑皆非:“这是加速放款的权益,用了就不能退。”小成质疑:借款时页面根本没提“加速放款”功能;自己根本没勾选同意!这分明是变相拆分利息、“砍头息”的新花样!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信息,其他扣费金额还有599、899、999、1099、1249、1299、1399、1499等等,扣款方是荔枝云服。
04拆解“会员费”规避监管的“防火墙”?
这类“会员费”套路有迹可循。捆绑销售,默认勾选, 借款流程中巧妙嵌入,用户稍不注意或被迫接受,价格挂钩贷款额, 额度越高,会员费越贵(199元-1999元不等)。
第三方扣款,撇清关系: 费用通常由如“深圳荔枝云服技术有限公司”等第三方收取(青松融客服承认与其“有合作”),试图与贷款本身费用切割。
客服自曝关联性: 虽声称“非强制”,但客服对用户坦言:“不开通会影响放款”、“审核会拒掉”,坐实了捆绑本质。
包装“权益包”: 将“免息券”、“提额券”等金融属性权益与外部折扣权益打包,标榜“与贷款无关”,淡化贷款费用属性。
行业人士一针见血: “平台把原先不合规的助贷服务费,换了个‘会员费’的马甲,这是应对新规的又一种‘创新’套路。增收模式本身或许无可厚非,但捆绑销售、侵害用户自主选择权,就是赤裸裸的违规!”
青松融的运营方为“深圳青松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青松数科)。其官网自称服务于消金、银行等机构,提供“数字能力智能风控”。然而,其实际业务模式面临严峻的合规性挑战。
助贷新规明令禁止: 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变相提高费率。通过第三方收取“会员费”,被业内视为构建了一层规避监管的“防火墙”,并分担甲方(资金方)的投诉压力。
“霸王条款”质疑: 平台规定“前6期不支持提前结清,第7期后支持单期提前还款,但不支持提前全部结清”,被消费者质疑为“霸王条款”。
05合作方被波及,监管利剑高悬
更值得注意的是,青松融的合作金融机构也因这些投诉受到牵连。有消费者投诉称,其在青松融借款4000元(放款方为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次日被扣599元会员费。该消费者强烈要求长银消金作为资金方,加强对合作助贷平台“青松融”的监管。
助贷新规对此已有预见, 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对合作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公开披露并动态更新,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目前长银消金官网未找到相关合作名单。
新规实施后,金融机构必将大幅提高合作门槛。无资质、风控能力弱、尤其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马甲”类助贷平台,生存空间将被极大压缩,甚至被踢出合作名单。 助贷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深度洗牌。
结语:“会员费”变相加息的把戏,本质上是将监管成本转嫁给最下沉、金融知识相对薄弱的借款人群体。在监管三令五申压降融资成本、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大背景下,这类饮鸩止渴的“创新”无异于火中取栗。
距离新规正式落地仅剩不足三个月,留给“青松融”们整改的时间不多了。是迷途知返、拥抱合规,还是继续在刀尖上跳舞,直至被市场和监管彻底淘汰?答案很快就会揭晓。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监管的利剑也始终高悬。我们拭目以待,并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