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贝尔生物转战北交所IPO:技术代差与代持阴云下的上市征途

瞭望塔财经通过北交所了解到,2025年6月30日,北京贝尔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尔生物”)北交所上市申请获受理,这是其继2020年创业板IPO撤单后的二次闯关。这家成立近30年的体外诊断企业头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光环,却背负着业绩下滑、股权代持等历史包袱。

瞭望塔财经发现,在招股书中,公司呈现了2024年营收净利双降的财务表现,其精心打造的“仪器+试剂”闭环模式更埋下诸多待解疑问。

一、老牌厂商的技术隐患

瞭望塔财经通过官网了解到,成立于1995年9月的贝尔生物,是中国体外诊断行业的早期参与者。公司目前拥有459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备案凭证,产品覆盖呼吸道病原体、优生优育、肝炎病毒等十余个检测领域。

在技术层面,公司建立了酶联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及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等多个检测平台。这些成就在招股书中被着重强调,却掩盖了核心技术的来源问题

公司招股书显示,其核心化学发光技术平台实际上是通过收购赛维生物获得,并非自主研制。这一关键信息被埋没在数百项注册证书的辉煌背后。

贝尔生物曾承担国家863计划、“十二五”和“十三五”攻关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这些光环难掩技术路线隐患——公司目前营收主力仍是酶联免疫和胶体金试剂,这两种技术正被主流市场淘汰。

二、曲折的IPO之路

瞭望塔财经发现,贝尔生物资本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20年7月13日公司创业板IPO获受理,但仅经历一轮问询便于2021年2月撤回申请。

彼时深交所问询函直指公司历史沿革中的诸多敏感问题:包括国有股权转让程序合规性、外资股东技术出资真实性,以及历次股权变动的税务合规性。

2024年1月,公司更换赛道转战北交所,与国泰海通证券签署辅导协议。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保荐机构由创业板IPO时的未知券商变更为国泰海通证券,后者在医疗器械领域拥有丰富经验。

2025年6月27日,公司宣布通过北京证监局辅导验收,三天后正式递交北交所上市申请。此次IPO计划募资5.37亿元,比五年前创业板IPO时的3.67亿元募资额高出46%,引发市场对募资必要性的质疑。

三、实控人的股权迷宫

招股书揭露,公司实控人邵育晓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公司49.82%股份。这一股权架构背后,隐藏着一段长达十二年的代持历史。

2004年7月,万德欣康由郭亚超和刘川出资设立,但二人所持股份实为代邵育晓持有。这一代持关系直至2016年1月才通过股权转让解除。这意味着代持关系解除距今不足十年,北交所审核中可能面临代持是否完全清理干净的质疑。

在2020年创业板IPO问询中,深交所特别关注了“历次股权变动中是否存在代持等情形”。此次招股书虽披露了代持历史,但对代持形成原因、解除过程合规性及税务缴纳情况语焉不详。

四、失速的业绩增长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贝尔生物营收分别为2.75亿、4.13亿和3.7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418.41万、1.49亿和1.40亿元。2024年公司遭遇营收同比下降8.96%,净利润下滑6.00%的挫折。

公司解释称“主要系下游市场需求波动所致”,但未具体说明波动原因。值得警惕的是,招股书提示“若出现下游需求持续减少、监管政策重大变化、行业内竞争加剧等情形”,业绩可能持续恶化。

毛利率的持续攀升引人注目。2022-2024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71.24%、76.22%和78.88%,这一逆势提升与营收下降形成矛盾走势。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如此毛利率提升是否通过会计政策调整实现,招股书未给出合理解释。

五、财报的深层隐忧

1、仪器投放的捆绑困局

招股书显示公司采取“仪器+试剂”联动销售模式。2022-2024年化学发光仪器投放量分别为107台、253台和164台,2024年投放量下滑35%。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特殊销售政策——仪器设备以分期收款方式免费投放,由此形成长期应收款。

这种模式引发两大疑问:一是通过捆绑销售锁定客户是否涉嫌不正当竞争;二是免费投放仪器的成本摊销是否充分,是否变相压低当期利润以做高后期业绩?

2、研发投入的悖论

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却低于同行。2022-2024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43%、7398%和8.79%,低于行业均值。

公司解释称“注册证数量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故无需过度投入研发。但这一解释与其计划募资9500万元建设研发中心形成矛盾——既然技术储备充足,为何需要大额研发投入?

3、存货周转的恶化

招股书披露,2022-2024年试剂产销率分别为95.22%、96.03%和94.89%,呈下降趋势。同时存货余额持续增加,显示公司面临渠道库存积压风险。在营收下滑背景下,存货周转率恶化可能导致未来减值压力增大。

六、问询函未了之事

2020年深交所问询函曾尖锐提出多个问题,此次北交所上市这些历史问题仍需面对。

问询函特别关注2002年国有股东中国科学器材进出口总公司以130万元转让贝尔有限75%股权,而两年后北京金兰谱仅以40万元转手同一股权。如此悬殊的转让差价是否涉及国有资产流失,招股书未见合理解释。

公司历史沿革中多次增资及股权变更的税务合规性也是审核重点。问询函要求披露“历次股权转让、增资、分红、整体变更等过程中涉及到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缴纳所得税、发行人代扣代缴情况”,这些敏感信息在最新招股书中披露并不充分。

技术出资的合法性质疑同样未消。1995年设立时,美国贝克以“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膜技术”作价3万美元出资,该技术的评估定价合理性、是否办理财产转移手续等关键问题,在最新招股书中未见进一步说明。

七、结语:北交所的新考验

从创业板转战北交所,贝尔生物选择了一个财务门槛更低的市场。北交所仅要求“近两年净利润均超800万元”,而创业板要求“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超5000万元”。

此次上市对这家老牌诊断企业至关重要。2024年业绩下滑暴露增长乏力,公司急需通过上市融资维持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

招股书中公司选择《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2.1.3条第一项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2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500万元。以2023-2024年1.49亿和1.40亿元的净利润,这一标准绰绰有余。

公司在北交所的问询阶段,将面临历史股权问题、业绩下滑原因、销售模式合规性等多重拷问。若闯关成功,将成为又一家“创业板转北交所”的样本;若失败,则可能暴露更多深层次问题。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三十年企业征程与五年上市曲折路,贝尔生物的资本之路折射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成长与烦恼。其结局如何,市场将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