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摩尔线程IPO:高增长背后的供应链隐忧与财务数据拷问

瞭望塔财经获悉,2025年6月30日,备受瞩目的国产GPU企业——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尔线程”)的科创板IPO申请正式获上交所受理。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在资本热捧国产替代与AI算力的浪潮下,这家由前英伟达中国区负责人张建中掌舵的明星公司,携其宣称的“全功能GPU”技术踏上上市征程。然而,瞭望塔财经深度研读其最新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发现,在亮眼的营收增速背后,供应链稳定性、关联交易公允性、核心财务指标异常等问题,为其IPO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 光环下的阴影:成立背景与主营业务隐忧

摩尔线程成立于2020年6月11日,核心团队汇聚了来自英伟达、AMD等国际巨头的资深技术人才。公司定位为“全功能GPU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覆盖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与物理仿真三大领域。招股书显示,其营收从2022年的0.46亿元快速攀升至2024年的4.38亿元,展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然而,其主营业务模式存在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点,其中部分隐患尚未被市场充分关注:

供应链脆弱性凸显,预付账款激增埋隐患: 招股书显示,公司2024年末预付账款余额飙升至5.67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高达8.37%。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数据较2022年末的0.48亿元增长了近11倍。公司解释主要为预付供应商材料款及设备款。深入分析发现,这5.67亿预付款项高度集中于三家新近成立的香港贸易公司(合计约4.1亿元)。这些供应商的背景、履约能力及与公司的真实业务关系,招股书披露有限。如此巨额的预付款项锁定在少数新供应商身上,其回收风险及对公司现金流的压力陡增,且一旦供应链出现波动,将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冲击。

关联交易骤然放量,公允性存疑: 2024年,摩尔线程向关联方“北京摩尔线程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摩尔线程”)的采购金额出现异常激增。据招股书“关联交易”章节披露,2024年关联采购额达到5.28亿元,占当年总采购额的36.36%。而对比2022年,这一比例仅为1.2%(采购额约0.06亿元),增幅高达36倍。蹊跷之处在于,北京摩尔线程成立于2023年底,注册资本仅2379万元人民币,公开信息显示其并无深厚的GPU核心部件研发或生产背景。招股书虽声明交易价格“由双方参考市场价格协商确定”,但并未提供具体可比市场价格依据或第三方评估报告,其交易定价的公允性、必要性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调节成本的空间,成为亟待监管部门问询的核心问题。此关联交易规模的剧增及其潜在风险,是区别于市场普遍关注技术代差、亏损等问题的差异化隐患。

收入结构单一,可持续性待考:公司收入高度依赖“智算集群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为GPU集群租赁),2024年该业务收入占比高达77.34%。招股书承认该业务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占比98.16%),且多为政府、国企背景。虽然体现了政策支持力度,但也带来了两大隐忧:一是商业市场复购率和客户粘性尚未得到验证;二是收入确认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对于项目实际完工进度、客户最终验收和使用情况的披露不够详尽,存在提前确认收入或收入质量不高的潜在风险。

(二) IPO征程:中信证券护航下的首次冲刺

本次IPO是摩尔线程首次正式申报上市。根据公开信息及招股书披露,公司于2024年11月签署辅导协议,由中信证券担任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并于2025年6月18日完成辅导验收,随即在6月30日递交申请并获受理,进程堪称“闪电速度”。

值得关注的是保荐机构中信证券的角色。根据证券业协会备案信息,中信证券2023年曾作为独家财务顾问,协助摩尔线程完成战略融资(未披露金额)。这种“先服务后保荐”的业务连续性,可能影响保荐独立性。

(三) 实控权与团队稳定性:股权架构与人才流失的挑战

创始人张建中通过境外架构控制公司15.60%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然而,招股书对于张建中与其他联合创始人(如原英伟达背景的焦玉峰、罗显华)之间是否存在《一致行动协议》或其他稳固控制关系的披露不够清晰,实控权稳定性存在一定模糊地带。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核心团队的稳定。招股书在“核心技术人员”部分及“员工情况”中提及了人员变动,但瞭望塔财经梳理公开信息及招股书细节发现:2023年至2024年间,公司至少有7位总监级以上的核心技术/研发高管离职,其中包括首席架构师等关键角色。招股书将原因归结为“个人发展原因”。然而,考虑到公司在2023年10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遭遇的供应链危机和国际技术交流受限的背景,核心研发人员的持续流失,无疑加剧了公司技术迭代、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风险。此外,招股书披露的专利信息显示,2024年申请的核心专利中,第一发明人已由早期的美籍资深专家转变为中国籍工程师,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及对技术实力的影响亦值得深究。 核心团队频繁变动及其对技术路线的潜在影响,是区别于一般人员流动的深层次隐患。

(四)财务数据深析:增长表象下的失衡与疑点

尽管营收呈现快速增长,但摩尔线程的财务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失衡,多项指标亮起“黄灯”:

巨额亏损持续: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0亿元、-16.91亿元、-18.0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50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样为巨额负数(2022-2024年:-16.2亿、-17.5亿、-18.3亿),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存货高企,跌价计提是否充分?2024年末存货余额高达6.47亿元,较2022年末的2.51亿元增长了158%,远超同期营收增幅(852%)。尤其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公司仅计提了0.72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占存货余额的比例约为11.1%。这一计提比例显著低于同处于半导体设计行业、面临类似技术迭代与市场风险的科创板可比公司水平(例如寒武纪等公司近年存货跌价计提比例常在20%-30%区间)。这是否意味着公司对未来存货(特别是面临快速技术迭代的GPU产品)的减值风险估计不足?其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政策是否足够审慎?

预付账款与现金流压力:如前所述,5.67亿预付账款对原本就极度紧张的公司现金流(2024年末货币资金约21.45亿)构成了巨大压力。若相关采购未能如期完成或供应商出现问题,巨额预付款项能否顺利收回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有息债务亮红灯: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有息债务总额高达16.03亿元,其中短期债务达10.24亿元,招股书显示,公司目前货币资金21.45亿元,但扣除5.67亿元预付款和6.47亿元存货后,实际可用资金不足10亿元。以此计算,公司现金短债比仅为0.48倍,远低于1倍的安全线。需要警惕的是,10.24亿元短期借款中有4.8亿元以公司核心技术专利作为质押物,若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可能面临质押物贬值风险。而更可怕的是,2025年第四季度公司将面临7.2亿元借款集中到期,而这一时期恰好是下一代芯片流片的关键节点。这种时间上的重叠,可能进一步加剧公司的资金压力。

(五) 历史脉络:关联交易与实体清单的深远影响

摩尔线程的发展历程中,两个重大事件对其当前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联交易规模剧增: 如前文重点分析,2024年向关联方北京摩尔线程的采购额激增至5.28亿元(占比36.36%),其突然性、规模及关联方资质背景,构成历史遗留并持续存在的核心问题。

被列入“实体清单”的连锁反应: 2023年10月,摩尔线程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招股书坦承,这导致其原定的台积电7nm先进制程代工受阻。其影响具体体现在:

预付台积电款项转为长期待摊费用: 相关预付款项无法继续执行合同,被迫转入其他非流动资产核算(招股书未明确具体金额及摊销安排)。

成本大幅攀升: 公司被迫将代工订单转向中芯国际等国内厂商,但受限于国内代工厂的工艺水平和产能,导致晶圆采购成本上涨约40%。然而,在成本大幅上升的同时,公司主要产品售价并未同步上调,甚至部分产品因性能或兼容性问题可能面临降价压力,这直接挤压了本已微薄甚至为负的毛利率空间,成为持续巨额亏损的重要推手。实体清单带来的供应链重塑和成本压力,是公司未来盈利道路上必须跨越的“高门槛”。

(六) 募投项目:80亿豪赌技术突围的合理性审视

公司本次IPO拟募资80亿元,投向三个芯片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巨额募资能否有效转化为技术突破和商业成功,存在多重疑问:

研发效率下滑: 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13.64亿元,但当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仅2项。对比2021年(虽不在报告期内,但反映早期效率),公开信息显示其投入约8亿元时曾产出数十项专利。报告期内(2022-2024)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而核心专利产出效率似乎未能匹配,引发市场对巨额研发资金使用效率和未来项目成功率的担忧。

技术路线重叠与市场风险: “多功能GPU芯片研发项目”与公司现有主力产品MTT S系列图形芯片存在一定技术重叠,市场对其差异化竞争力和避免内部资源消耗的规划关注度高。同时,AI芯片项目将直面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强劲对手的竞争,市场格局已高度白热化。

流动资金缺口现实: 即便成功募资10.06亿元补充流动资金,按照公司目前年均亏损超15亿元的速度计算,仅能支撑约8个月的运营消耗。募资能否解决长期的资金饥渴仍是未知数。

(七) 监管问询前瞻:基于招股书疑点的关键考题

结合科创板审核重点及招股书暴露的上述问题,预计监管部门将重点关注以下方面,要求公司及保荐机构给出令人信服的回应:

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公允性与透明度:

详细说明2024年向北京摩尔线程采购额剧增(36.36%)的具体原因、必要性及商业逻辑?

北京摩尔线程是否具备提供GPU核心原材料或服务的实际能力?其供应商资质如何审核确认?

关联交易定价的具体依据、与第三方可比价格的对比情况?如何确保定价公允,不存在利益输送?

供应链安全与预付账款风险:

5.67亿预付账款(尤其集中于三家香港新贸易公司的4.1亿)的具体对象、合作背景、采购内容?相关供应商是否与公司、实控人、主要股东存在潜在关联关系?

针对巨额预付账款,公司采取了何种风险控制措施(如抵押、担保)?回收保障如何?

在美国实体清单制裁背景下,当前主要依赖中芯国际等国内代工厂的供应链体系,能否稳定支撑下一代高性能芯片的研发和生产需求?成本控制的具体计划?

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审慎性:

存货余额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2024年达6.47亿)且增速远超营收的原因?存货结构(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的具体情况?

存货跌价准备(2024年仅计提0.72亿,占比11.1%)的计提政策、具体测算过程、与同行业可比公司是否存在重大差异?计提是否充分、审慎?

智算集群业务(占比77.34%)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具体标准、依据?如何确保项目进度和收入确认的准确性?客户实际使用和复购数据?

核心技术稳定性与募投项目可行性:

核心技术团队(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近年频繁变动的具体原因、对公司技术路线和研发进度的实际影响评估?

在面临国际技术封锁和国内激烈竞争的双重压力下,80亿募投项目实现技术突破并成功商业化的具体路径、时间表和风险评估?如何应对研发失败或市场不及预期的风险?

(八)瞭望塔财经结语:豪赌未来,风险犹存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摩尔线程的科创板IPO,承载着国产高端GPU自主化的期望,也是一场关乎企业生死的资本豪赌。在政策扶持与AI算力需求爆发的宏观机遇下,其技术理想与商业前景值得期待。然而,招股说明书揭示的供应链脆弱性、关联交易疑云、财务数据审慎性不足以及核心技术团队稳定性问题,构成了其上市之路上的重重关卡。

瞭望塔财经认为,公司能否清晰、有力地回应监管与市场的深度拷问,化解这些深层次风险隐患,将是决定其能否成功穿越“IPO峡谷”、真正实现国产GPU崛起梦想的关键。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