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艾为电气IPO:股权代持仲裁未决 单一产品隐忧的创业板闯关

一边是累计5888万元的现金分红,一边是7000万元的“补流”募资,艾为电气带着悬而未决的股权仲裁诉讼和持续下滑的核心产品单价,叩响了深交所创业板的大门。

瞭望塔财经获悉,2025年6月20日,深圳艾为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深交所递交创业板IPO申请,计划募资9.3亿元。这家成立于2017年10月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创始人梁向辉的带领下,仅用七年时间便成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第三方供应商。

瞭望塔财经发现,在招股书披露的亮眼业绩背后——2022至2024年营收从2.15亿元增至4.42亿元,净利润从5737万元增至1.06亿元,隐藏着诸多监管问询与市场质疑。2025年7月4日,深交所对艾为电气的审核状态更新为 “已问询”。

1、股权代持迷局:仲裁悬而未决的上市障碍

公司股权结构演变过程中,隐藏着一段复杂的代持往事。2017年公司设立时,实控人梁向辉委托韩光代持95%股权,双方基于信任未签订书面协议。

这种“君子协定”在后续股权调整中埋下隐患。在梁向辉指示下,韩光将部分代持股权转让给曹伟华(代持15%),自己保留15%代持股权。2021年1月,这些代持股权才被转让回梁向辉名下。

然而,2025年4月,梁向辉与韩光之间的股权纠纷浮出水面。由于韩光拒绝就代持事项接受中介机构访谈或出具说明文件,梁向辉向深圳国际仲裁院申请仲裁,请求确认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期间韩光持有的95%股权系代持。

与此同时,梁向辉向深圳市龙岗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期间韩光持有的15%股权为代持。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仲裁尚未裁决,诉讼尚未开庭。

这一股权代持纠纷成为公司IPO进程中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深交所对拟IPO企业股权清晰的硬性要求,与目前悬而未决的仲裁诉讼形成鲜明对比。

2、业务结构隐忧:单一产品依赖与价格下滑

艾为电气99.86%的营收依赖于单一产品——热管理高压控制器。尽管该产品在国内第三方供应商中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但产品单价正经历持续性下滑。

2022年至2024年,该产品销售单价分别为255.48元/套、246.33元/套、208.74元/套,三年间累计降幅达18.3%。艾为电气解释这是 “汽车行业惯例”,但这一趋势直接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2024年产销率降至88.09%,低于2022年的90.23%和2023年的93.81%。产销率下滑导致存货规模激增,2024年存货账面价值达1.03亿元,较上年增长69.37%。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计划通过IPO募资5.45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高压控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在现有产品产销率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如何消化新增产能成为关键问题。

3、财务运作疑点:突击分红与募资补流的矛盾

艾为电气的资金运作呈现矛盾景象。递表前累计现金分红达5888万元,其中2022年分红3800万元,2024年分红990万元,更在IPO申请递表前两天(2025年6月18日)通过1098万元的现金分红方案。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计划在IPO中募资7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一做法在资金充裕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兀: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高达4.12亿元,无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仅287.21万元;

资产负债率已降至29.62%的三年新低,较2022年的76.25%大幅下降;

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向好:2022年至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93.99万元、4219.17万元和9734.22万元。

此外,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也值得关注。2024年末应收账款达2.1亿元,占资产总额32.98%。尤为异常的是,2024年首次出现1年以上账龄应收账款,占比1.35%,而2022年、2023年该比例几乎为零。

4、未充分披露的隐患:研发激增与技术团队稳定性

招股书未充分披露的隐患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研发投入的异常波动。2022年,作为拟创业板企业,艾为电气研发费用仅为1151.24万元,研发人员仅30人。

但2023年,研发人员数量突然增加到79人,增幅163.33%;研发费用大幅提升至2889.65万元,增幅151%。2024年,研发人员增至138人,研发费用飙升至4705.7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4.68%和62.85%。

艾为电气将研发费用增长归功于职工薪酬的大涨——2024年和2023年研发人员职工薪酬金额分别同比增长88.32%和97.43%。这种研发团队规模的跳跃式扩张,引发了市场对于研发费用真实性的担忧

另一个未受关注的问题是实控人梁向辉的专业背景与公司核心技术的匹配度。梁向辉拥有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而公司核心产品属于电力电子领域。这种专业背景差异是否会影响公司的技术路线判断,招股书未作说明。

5、资本运作迷局:突击入股与特殊权利条款

在IPO前8个月,四家外部股东突击入股,其中包括知名产业资本小米和蔚来。

2024年10月,小米智造通过增资和受让方式获得7.38%股权,整体估值16.5亿元。蔚来投资则以5000万元代价获得2.73%股权。按此次IPO估值37.2亿元计算,8个月估值翻倍。

招股书未充分揭示的是特殊权利条款的潜在风险。2025年5月,在申报IPO前,艾为电气按要求对特殊权利条款进行清理。然而,小米智造等投资机构签署的是带恢复条款的终止协议——若IPO失败,这些特殊权利将恢复效力。

这种安排实质上为投资机构提供了 “隐形保护” ,可能影响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但招股书对此风险揭示不足。

6、募资合理性质疑:9.3亿募资额超公司总资产

艾为电气此次IPO拟募资9.3亿元,已超过其截至2024年末8.17亿元的总资产规模。这种 “狮子大开口” 式的募资引发市场对其合理性的质疑。

具体募投项目中,补充流动资金7000万元的必要性最受质疑。在公司货币资金充裕、负债水平低且现金流良好的情况下,这一募资用途显得缺乏说服力。

此外,5.45亿元的新建产能计划与88.09%的产销率形成反差。在核心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大规模扩产可能导致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

瞭望塔财经认为,新能源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2024年第一大客户苏州中成新能源贡献了1.93亿元销售额,占艾为电气营收比例高达43.72%。小米和蔚来在IPO前8个月突击入股,若公司成功上市,小米所持股份账面价值将增长57.25%。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深交所的问询函尚未公开,但审核人员必将聚焦两个核心问题:悬而未决的股权仲裁如何解决?面对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单一产品结构如何支撑37.2亿估值?

随着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向供应链传导,2024年激增的1.03亿存货已成为艾为电气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创业板的大门虽已打开,但这家“小巨人”的IPO之路才刚刚迎来真正的考验。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