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辛巴"棉密码"卫生巾被检出致癌物:消费者维权恐再陷"烂尾"?

在直播带货风起云涌的当下,头部主播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近日,辛巴亲研的“棉密码”卫生巾被曝出检测后含有致癌物硫脲,顿时在消费者群体中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让人们不禁担忧消费者维权之路是否会再次陷入“烂尾”的困境。

据了解,“棉密码”作为快手顶流主播辛巴(辛有志)2017年力推的自创品牌,一直被其团队标榜为“辛巴亲研的第一款匠心之作”。在直播间里,辛巴曾激情澎湃地宣称该品牌已拥有“千万忠实用户”,而品牌旗下多个系列产品更是打出“茶多酚芯片”的科技噱头,以“抗氧化”“抑菌”等功效作为核心卖点。

有媒体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8年时间,棉密码累计销售额高达33.3亿元。每年销售额近6亿元,其中2022年销售额最高,将近9亿元。

有30余人自诉患有甲状腺癌

今年5月,王先生在自媒体上曝光“棉密码”卫生巾添加硫脲,并组织消费者集体送检。上海复达检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出具的检测结果令人触目惊心:10份样品中有7份检出硫脲,其中棉密码茶氧夜用卫生巾、棉密码茶氧日用卫生巾、棉密码樱花·舒缓型迷你卫生巾的硫脲含量分别高达3732.2022μg/g、3201.9902μg/g、3204.7255μg/g。

无独有偶,新京报获取的另一份检测报告显示,今年6月某官方机构送检的14份样品中,“棉密码”仅有一个批次未检测出硫脲。这些送检样品涵盖了从2019年9月到2025年1月生产的多个批次,仅有少数批次未检出硫脲,其余样品检出硫脲的含量都在数十到数千甚至上万微克/每克不等。如此高频率且高含量的硫脲被检出,实在难以用“偶然”来解释。

公开资料显示,硫脲作为一种含硫有机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在工业上常被用作金属缓蚀剂、橡胶硫化促进剂,在农业领域则作为杀虫剂和杀菌剂的中间体,医药行业也曾用于甲状腺疾病治疗。然而,正是这种“多面手”特性,使其潜在风险被长期低估。

我国《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早已将其列为管控物质(序号61852),要求从生产、储存、运输到使用、废弃的全生命周期都必须严格遵循危化品管理法规。这意味着,即便是工业级硫脲的接触,也需要专业防护措施。但讽刺的是,如今它却出现在与女性私密部位长期接触的卫生用品中,且含量远超安全阈值。

值得警惕的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基于动物实验证据,已将硫脲列为第3类致癌物,即“对人类致癌性尚未明确分类,但存在潜在风险”的物质。医学文献显示,硫脲可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干扰激素合成,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甲状腺肿大甚至癌变。而卫生巾检测报告中动辄数千μg/g的残留量,相当于让使用者持续暴露在低剂量致癌物的风险中——尤其是未成年人、孕妇等敏感人群,其危害更不可估量。

另据新京报报道,数百例消费者反馈红肿瘙痒闷痘炎症、妇科炎症、皮疹荨麻疹、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病变等硫脲关联病症;有30余人自诉患有甲状腺癌;还有10例左右消费者自诉怀孕前使用“棉密码”卫生巾,怀孕后出现了胎停、葡萄胎、新生儿甲亢等情况。

当这样的化学物质突破工业边界,潜入日常消费品时,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是哪个环节的监管失守,让危险化学品以“日用必需品”的面目进入了亿万女性的生活?

棉密码回应产品合格

面对媒体和消费者的质疑,7月24日,广东辛选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广东棉密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微博发布声明称,经权威机构检测认证,棉密码所有产品均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对于网友反映部分批次检出硫脲成分,我们高度重视,已在第一时间向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安全评估结论为:当卫生巾在正常、合理及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硫脲残留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声明还称,公司还主动向棉密码工厂所在地的汕头市澄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对产品进行了抽检,检测结论为:产品检测合格,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

值得说明的是,声明中的检测报告都是今年5月份做的,而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安全评估报告则是今年7月份做的。因此有人质疑检测报告选取的样本与前述消费者使用的产品不是同一批次。

此外,在安全评估报告摘要中明确指出,硫脲属于具有安全性风险的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归类为3类致癌物。经评估现有信息发现,当硫脲在卫生巾无纺布中的残留量为1.7%时,在卫生巾正常、合理且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其残留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这或说明,辛巴相关方是知道硫脲的危害性。

“棉密码”为何会检出高浓度硫脲?业内专家分析指出,这很可能是企业为追求“抗氧化”功效而采取的“低成本替代方案”。硫脲作为一种廉价工业原料,确实具有抗氧化特性,而该品牌主打的“茶多酚芯片”技术若完全采用天然茶多酚,成本将大幅提升。

标准滞后下的责任迷宫

经多家媒体调查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卫生巾行业标准对危险化学物质的管控存在明显漏洞。现行的两项旧国标仅笼统要求“原材料应无毒、无害、无污染”,却未对具体添加物质及其限量作出明确规定,这直接导致硫脲等危险化学品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

直到2024年,新修订的《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GB15979-2024)才首次明确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禁用物质纳入监管范围,填补了这一空白。但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直到今年7月1日才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在此之前生产的含硫脲卫生巾,只要仍在保质期内,就可以合法流通销售。这种“标准滞后”的监管困境,让无数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行业标准迭代过程中的“代价”。

因此品牌方声明中“符合国家标准”的辩解,暴露出监管体系的致命软肋。现行卫生巾国标对硫脲的检测空白,与化妆品领域的明确禁令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标准打架”现象,也是企业最擅长的责任逃逸通道。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合格结论与第三方检测结果的“左右互搏”,本质上是一场检测方法、采样标准的话语权争夺。当企业能自主选择送检样本时,所谓的“权威报告”究竟在保障谁的利益?

数百名消费者反馈的妇科炎症、皮疹、甲状腺异常等症状,在法律层面却可能沦为“孤证”。医学因果关系认定的高门槛,让个体健康损害与产品缺陷之间始终隔着一道专业壁垒。因为标准缺失,或让这场维权带着代际伤害的悲情色彩。品牌方“正常使用无风险”的回应,实则是把举证责任巧妙地转嫁给消费者——要证明“不正常使用”,需要多少份癌症诊断书?

事实上,清扬君对此次事件已持续关注多时,但始终担忧这些“受害”消费者可能因标准缺失而陷入维权困境:舆论可以谴责,但法律追责却举步维艰。不过,事情或许还有转机——作为坐拥千万粉丝的顶流网红,辛巴此前就愿为“三只羊”事件豪掷1亿元赔偿,展现出不俗的担当(具体赔付多少未曾公布)。

如今涉及其“亲研”的核心产品,以他一贯的作风,很可能会启动天价赔偿方案,甚至不排除设立专项女性健康基金的可能。毕竟,对于深谙流量法则的辛巴团队而言,危机公关的成败,往往就在这“舍得”二字之间。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