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石股份”)上交所主板IPO获受理。而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7月2日的《2025年第二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签名单》,振石股份作为12家被抽检企业之一,位列其中。
作为清洁能源材料领域的深耕者,振石股份在风电玻纤织物细分领域已形成一定的技术沉淀与客户壁垒。但是,在风电行业产能过剩、价格竞争加剧背景下,公司业绩连续三年下滑。其此次IPO拟募资近40亿元,其中逾33亿用于扩产,但其现有产能利用率已降至81.7%,新增产能消化面临挑战。
同时,公司实 控人父子持股高达 96.51% ,高度家族集权下,报告期分红 11.4 亿元,同期债务却攀升,也引发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度。
父子持股96.51%,大额分红11.4亿,实控人曾因违规炒股被警示
招股书显示,振石股份是一家主要从事清洁能源领域纤维增强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本次发行前,张毓强、张健侃父子通过桐乡华嘉、振石集团以及桐乡泽石合计控制公司96.51%的股权,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
图片来源:振石股份招股书
张毓强出生于1955年,目前未在公司任职;张健侃出生于1983年,担任董事长,但未在公司领取薪酬。张健侃的表弟李幸男担任公司监事、销售一部副部长,李幸男的母亲周玉琪、配偶濮晓洁分别持股0.08%、0.003%。
振石股份此次IPO拟募资39.8亿元,然而与大规模融资计划对应的,是公司在报告期内的2022年、2023年先后现金分红金额分别约为5.4亿元、6亿元,分别占公司当期归属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69.77%、75.95%。
报告期内累计分红金额约11.4亿元,占两年归属净利润总和的比例为72.89%。 按 96.51% 的持股比例测算,张氏父子两年间从分红中获利超 11 亿元。
与该大额分红对应的,是公司债务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短期借款从15.2亿元增至18.7亿元,长期借款从22.3亿元升至25.5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7.75%,比较玻纤行业52%的平均水平高出15.75个百分点,形成“借钱分红再募资”的资金循环。
据《北京商报》援引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的发言:在实控人控制股权比例过高的情况下,大额现金分红可能存在诸多潜在问题。诸如,实控人可能利用其控股地位,影响公司分红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而据招股书披露,实控人张健侃在2022年曾因窗口期违规交易中国巨石(600176)股票,被出具警示函,该事项足见其合规意识不足。
此外,报告期内,振石股份还存在通过振石集团等关联方进行转贷、开具无真实交易背景票据、与关联方及个别第三方直接进行资金拆借等财务内控不规范情形。目前已通过偿还银行贷款、收回资金、纠正不当行为等方式进行整改。
图片来源:振石股份招股书
关联交易占比七成,中国巨石稳掐供应链命脉
招股书显示,振石股份原材料供应绝对依赖于关联方中国巨石。报告期内,中国巨石作为其第一大供应商,采购额分别占比68.97%、73.25%、76.53%,呈显著上升趋势。
图片来源:振石股份招股书
同时,振石股份包括公司董事长在内的多位董监高都有中国巨石背景,其在业务、人事、甚至管理系统方面都高度依赖中国巨石及其股东方振石集团。
图片来源:振石股份招股书
这种深度绑定暗藏三重风险:
其一,定价公允性存疑:尽管公司声称采用“市场价+协商”模式,但张健侃同时担任中国巨石董事,交易独立性难以保证。2024年振石股份向中国巨石采购玻纤的单价,较第三方供应商均价高出3.2%,存利益输送风险。
其二,供应链稳定性脆弱:2023年中国巨石因产能调整减少供应,导致振石股份临时外购成本增加1.2亿元。
其三,关联交易占比远超同行:中国巨石、泰山玻纤的关联采购占比均低于20%,振石股份的关联方依赖度已成为行业异数。
业绩三连降:风电行业洗牌下的增长困局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振石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52.67亿元、51.24亿元、44.3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81亿元、7.93亿元及6.1亿元,呈连续三年下滑态势。
对此,振石股份在招股书中将此归因于清洁能源功能材料价格下调与产品结构变化,但行业数据揭示更深层矛盾。
2024年国内风电玻纤织物产能达320万吨,需求仅24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75%。激烈的价格战导致产品均价从2022年的1.2万元/吨降至2024年的0.98万元/吨,降幅达18.3%。尽管振石股份主动放弃低毛利订单,但其核心产品毛利率仍从28.7%降至24.3%。
同时,下游风电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加剧经营压力。2024年国内风电装机量同比下滑12%,叶片制造商普遍面临库存积压,导致振石股份应收账款余额维持在21亿元左右,占营收比重近48%。其中账龄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占比从2022年的12%升至2024年的19%,坏账风险敞口持续扩大。
近40募资“豪赌”扩产,新增产能消化面临挑战
招股书显示,振石股份此次IPO拟募资39.8亿元,共计投资4个项目。其中前两个项目均为产能扩张,金额合计33.5亿元,公司计划借此新增玻纤制品产能15万吨、复合材料产能8万吨。
图片来源:振石股份招股书
但是,振石股份产能利用率已从2022年的91.5%降至2024年的81.7%,在行业下行背景下的扩产决策备合理性存疑。
事实上,全球风电新增装机量产能过剩已势不可挡,振石股份自己在招股书中也表示“风电材料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叠加国内风电行业正值“退补潮”,竞争对手都在缩衣节食,此时振石股份却拟大额募资扩产,存在产能消化风险。
具体来看,具体来看,拟新增的5万吨产能,需面对2026年预计达400万吨的行业总产能;复合材料项目瞄准的光伏边框、新能源车电池盒等领域,目前收入占比不足10%,技术储备与市场渠道尚未成熟。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研发中心建设仅获2.74亿元投入,不足募资总额7%,研发资源投入与产能扩张规模严重不匹配。
此外,公司国际化布局同样面临挑战。西班牙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投资3.59亿元,但欧洲市场对中国玻纤制品存在反倾销税(税率18.7%),且当地能源成本是国内的3倍,项目投产后的盈利前景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争议之外的价值:新能源材料赛道的布局与潜力
尽管上市风险较多,但振石股份仍具备不容忽视的行业价值。
作为清洁能源材料领域的深耕者,其产品深度嵌入风电、光伏等国家战略支持的新能源产业链,在风电玻纤织物细分领域已形成一定的技术沉淀与客户壁垒。与中国巨石的深度绑定虽存风险,但也使其在原材料供应紧张周期中具备优先保障能力,这种“产业链协同”模式在行业整合期反而可能形成独特竞争力。
该公司此次募资布局的复合材料项目,虽当前收入占比不高,但精准切入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成长性赛道,若能借助IPO资金突破技术与市场瓶颈,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投资者而言,振石股份的价值核心在于“风险与成长的再平衡”——若能通过上市规范治理结构、优化关联交易定价机制,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产能基础与布局远见,仍可能在行业周期反转时释放潜力。
针对振石股份的IPO进程及问询回复材料,我们将在后续报道中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