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货品牌集体崛起的时代,一个号称“1989年创立于巴黎”的轻奢洗护品牌CLINSIS,仅用两年便在中国市场狂揽2亿销售额,却深陷“假洋牌”争议。
从创始人出生年份到“法国百年老牌”
CLINSIS官方宣称“1989年巴黎创立”,但有网友发现其“2023年法国注册”。
值得关注的是,1989年被客服解释为“创始人出生时间”,这明显不符合常理。
而另一方面,CLINSIS的爆款产品——香氛身体乳和沐浴露,均产自惠州澳宝代工厂,与“法国原装”毫无关联。而这像极了“进口护肤线撑门面,国产洗护线赚快钱”的“假洋牌”标准化操作。因此,CLINSIS的“巴黎轻奢”人设,被部分网友和媒体质疑。
从“烫染修护”到“香氛疗愈”
公开资料显示,CLINSIS最初的定位是专业头皮护理,但2024年突然转向身体洗护赛道。
数据显示,身体护理市场规模增速已达头部洗护的1.5倍,而“香氛+功效”的组合恰好踩中年轻女性的两大痛点:一边是“氛围感经济”的爆发,沐浴被包装成“居家SPA”的疗愈仪式;另一边是成分党对“美白”“保湿”等功能性诉求的执着。
CLINSIS的聪明之处在于,用“法国调香”的故事掩盖了产品本质的代工属性,再用抖音、小红书的精准投放,将“高级感”标签植入目标用户心智。
然而,这种策略的隐患在于:当消费者发现“轻奢”背后是惠州工厂的流水线,品牌溢价便可能瞬间崩塌。此前,某国产美妆品牌因“伪日系”翻车后销量断崖式下跌。
故事讲得再好,也需产品接得住
CLINSIS的短期成功,折射出新消费品牌的通病——重营销轻研发。据其备案信息,香氛系列产品成分并无突破性创新,与同类国货差异不大,所谓“情绪疗愈”更多依赖香精调配和场景化营销。相比之下,国际品牌如欧舒丹、祖玛珑的护城河在于数十年调香技术的沉淀,而国货品牌观夏、闻献则通过东方香韵的文化叙事建立独特性。CLINSIS若仅靠“法国滤镜”和流量轰炸,恐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生态。近年来,“假洋牌”争议频发却屡试不爽,反映部分消费者仍对“洋标签”盲目追捧,而平台算法对“轻奢”“小众”等关键词的流量倾斜,进一步助长了这种泡沫。当资本和流量合力制造虚假繁荣,最终为泡沫买单的永远是消费者。
CLINSIS在中国市场的蹿红,是一场教科书级的“营销闪电战”;然而,要把“黑马”标签换成“长跑者”身份,关键在于它是不是真·巴黎血统,在于它肯不肯回到产品本身。毕竟,品牌含金量从来不写在海关文件上,而藏在消费者的下一次回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