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京东科技旗下网银在线遭重罚近千万元:用户投诉也居高不下

  十项违规、巨额罚款、高管追责,一张罚单揭开支付机构在强监管时代面临的合规阵痛。

  202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示表显示,京东科技旗下支付机构网银在线因十项违法行为,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219万元并处罚款约743万元,罚没总额达962万元。同时,时任总裁黄某对其中五项违规承担直接责任,被警告并追加罚款33万元。

  这是该机构年内第二次遭遇监管重罚。此前1月,其因反洗钱漏洞被罚101.73万元,两次罚没累计超千万元。

  十项违规曝光,

  合规问题频发

  此次罚单显示,网银在线存在多达10项违法行为类型,直指支付机构的核心风控环节。

  违法行为具体包括:未按规定建立并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管理制度;未按规定保存特约商户档案;支付接口管理不规范;未按规定建立特约商户信息共享联防机制;服务协议约定不规范;开立单位支付账户未按规定核实法定代表人开户意愿;违规进行支付账户到银行账户的非同名划转;未按规定开展代收业务;未能确保交易信息真实、完整、可追溯;未按规定办理备付金业务。

  在网银在线被处罚的同时,时任高管黄某被追责罚款33万元。处罚信息显示,黄某先后担任网银在线产品部门负责人、副总裁、总裁等职务,对其中五项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

  事实上,网银在线的合规问题早有端倪。

  2025年1月,央行北京市分行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网银在线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和“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两项违法行为被罚款101.73万元。同时被罚的还有时任风控负责人赵某,被处罚款5.13万元。

  回溯更早的历史,2019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向网银在线开出的2943.26万元罚单,至今仍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天价罚单”之一。

  罚单显示,当时网银在线在一年半时间内,存在大量物流单号重复使用的问题,涉及15家企业的35.05万笔物流单和12家企业的13.53万笔物流单,最终因“违反规定将境内外汇转移境外”被罚。

  这一事件不仅让网银在线付出巨额代价,更在后续影响了母公司京东科技的资本化进程。

  2020年9月,京东科技(时名“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冲刺科创板上市时,上交所上市委在审核问询函中专门就网银在线的这张天价罚单提出质疑,要求说明该处罚是否属于重大违法违规,以及公司是否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

  尽管京东科技的上市进程最终因多重因素终止,但其合规经营被发出质疑,一定程度上说明网银在线的合规问题为母公司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新增被执行信息,

  用户投诉居高不下

  在遭遇监管重罚的同时,网银在线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网银在线近日新增一条立案时间为2025年8月11日的执行信息(案号:(2025)京0108执18353号),执行标的49.488万元,执行法院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所属司法案件信息则显示,网银在线此番成为被执行人,是因与其前员工存在劳动争议。法院判决公司支付相关赔偿后,网银在线未按期履行,最终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更为严峻的是其持续高企的用户投诉量。根据目前仍然有效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43号)规定,从事网络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应于每年1月31日前,将前一年度发生的客户投诉数量和类型、处理完毕的投诉占比、投诉处理速度,以及风险事件、客户风险损失发生和赔付等情况在网站对外公告。

  从公开数据看,网银在线的投诉量呈上升趋势。2023年其披露的客户投诉总量为3591件,在同期公布数据的支付机构中处于较高水平;而2025年1月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关于2024年度客户投诉及处理情况的分析报告》显示,当年各渠道接收的投诉量增至3908件。

  从业务分类划分来看,服务类客诉534件,占总体客诉量的13.66%,服务类客诉主要为因信息查询、服务态度处理时效等问题引发;交易类客诉3374件,占总体客诉量的86.34%,交易类客诉主要为因支付调单、重复支付、盗刷等涉及资金变动问题引发的客诉。

  具体到投诉内容,“不知情扣款”成为重灾区。截至2025年8月18日14时,新浪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以“网银在线”为关键词的投诉信息已达3644条,不少用户反映“遭遇莫名扣款却无对应记录”“被自动扣费购买保险但从未投保”。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投诉中仅有64条获得网银在线的回复解决,绝大多数处于“投诉无门”的状态。

  监管罚单密集落地,

  支付行业强监管态势持续

  网银在线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之一,由赵国栋创立,初期主要聚焦中小企业支付服务。2012年,网银在线被京东收购,目前已是京东科技板块的重要成员。

  2011年5月3日,网银在线获得首批人民银行《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开展银行卡收单(北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在2016年续展中,网银在线主动选择终止固定电话支付业务。支付业务类型调整后,目前网银在线的业务类型为“储值账户运营Ⅰ类、支付交易处理Ⅰ类(北京市)”。

  作为京东集团的资金收付基础设施,网银在线依托京东生态的复杂业务场景,历经京东618、11.11超大规模的流量考验,形成了完整的支付解决方案。公开资料称其以京东支付为主体品牌,将能力开放给外部更多行业,覆盖旅游、出行、餐饮、通讯、游戏、电商等领域,为传统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提供行业解决方案。

  然而一年两次“双罚”,反映出网银在线在合规管理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近千万元的罚单,网银在线已作出回应。该公司表示,在收到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指导后,已第一时间完成相关整改事项。网银在线将持续完善合规治理水平,积极落实各项监管要求,提升合规经营能力。

  网银在线并非近期唯一被罚的支付机构。就在此次处罚公布前两天,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政处罚决定信息显示,中付支付武汉分公司被罚60万元,原因是未履行尽职调查义务和有关风险管理措施,以及未履行对异常账户、可疑交易的风险监测和相关处置义务;乐刷支付湖北分公司也因未履行尽职调查义务和有关风险管理措施被罚50万元。

  据移动支付网数据统计,2025年1-6月,人民银行及各地分支机构合计公示对支付机构的罚单46张(同一机构“双罚“罚单统计为1张)、罚没金额(包括机构及个人)合计约1.52亿元。

  其中,汇元银通(北京)在线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收到超2431万元的行政处罚,是年内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第三方支付罚单。中通支付、雅酷时空、汇聚支付三家公司的罚单金额也均在千万元以上。

  监管逻辑正从“事后追责”转向“全流程穿透”。新修订的《反洗钱法》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后,合规要求全面升级,支付机构需在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监测等环节构建更严密的风控体系。

  依规开展账户管理、落实客户身份识别,既是合规重点,也是支付业务的关键风险防线。支付机构需借鉴过往罚单案例,摒弃侥幸心理,筑牢合规防线并将责任落实到岗,在合规前提下以优质支付能力服务实体经济。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