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控股股东大手笔减持,一边是行业寒冬下超千家门店关闭,医药零售龙头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抉择。
8月6日晚,益丰药房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厚信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及其一致行动人益之丰、益仁堂,在短短两天内通过大宗交易减持2424.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套现约5.55亿元。
次日公司股价应声下挫2.2%,收于23.96元/股,总市值缩水至290亿元。
这次减持规模之大令人侧目,更值得玩味的是,控股股东选择在股价年内低点附近减持,自4月高点以来公司股价已下跌超过14%。
风暴中心:5.55亿减持暗流与资本迷局
此次减持的三大主体——厚信创投、益之丰和益仁堂,均为益丰药房核心员工持股平台,共同受公司实控人高某控制。其中仅厚信创投一家就减持了1.77%股份,套现4.91亿元。
大宗交易记录显示,8月5日至6日发生的多笔交易成交价均为22.88元/股,较当日收盘价折让6.42%-6.61%。
接盘方阵容引人瞩目:机构席位、国泰海通证券总部、中信证券总部等专业投资机构现身买方营业部。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减持后市场反应相对平静——8月6日当天股价仅微跌0.41%。
表面风平浪静下,内部人减持暗流早已涌动。2025年1月,副总裁张某旭率先减持2万股;5月23日,执行总裁高某成减持5万股,助理总裁颜某减持2.29万股。这些高管2024年领取的薪酬均在194万至254万元之间,却选择在股价低迷期套现离场。
资本市场的冷静与社交媒体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在医药零售行业经历“闭店潮”的寒冬里,超3.9万家药店倒闭的背景下,股东减持被天然解读为“看衰逃离”的信号。
然而数据揭示另一番景象:近90天内5家机构给出评级,其中3家买入、2家增持,目标均价30.17元,较当前股价存在约26%上行空间。
经营困局:坪效失速与47亿商誉悬顶
减持风波只是表象,益丰药房面临的深层挑战来自其赖以成名的扩张模式遭遇瓶颈。
2024年财报揭开残酷现实:自营门店坪效同比暴跌16.36%,从61.06元/平方米骤降至51.07元/平方米。曾经引以为傲的区域中心店和小型社区店成为重灾区,坪效分别下滑17.48%和17.27%。这意味着门店过度扩张后,单店产出正被急剧稀释。
与此同时,曾备受期待的“新建连锁药店项目”陷入停滞。今年7月底公司公告显示,计划投入12亿元募集资金的新建项目,实施一年多仅投入1.28亿元,进度刚过10%。
更严峻的是,该项目当初依据2020-2021年坪效均值59.02元/平方米测算收益,而2024年实际坪效已降至51.07元/平方米——预期收益已成空中楼阁。
隐藏在财报中最危险的定时炸弹是高达47.69亿元的商誉,主要来自2015-2024年间并购1485家门店的积累。令人担忧的是,公司仅计提2113万元减值准备,覆盖率不足0.5%。
当行业闭店潮加剧——2025年一季度全国净减少3000家药店——这些并购标的若盈利不及预期,可能引发商誉减值连锁反应。
监管阴影:医保违规与处方药乱象
在经营压力下,益丰药房部分门店的合规防线出现松动。2024年,南昌县医疗保障局连续发布典型案例通报,揭示出触目惊心的违规现象:江西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莲塘向阳路店存在“超范围支付中药饮片、保健品串换”等行为,涉及医保基金21.7万元;象湖主题公园店、金沙二路店、八月湖店等多家分店相继因类似违规行为被查处。
更严重的执业漏洞出现在黄石分店。2024年9月,黄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湖北益丰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黄石大上海广场分店存在“未经执业药师审核销售处方药”行为,被依法警告。这类违规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触碰医药零售行业底线。
这些违规行为折射出企业在快速扩张中管理脱节的困境。当闭店压力与业绩指标双重挤压,部分门店可能选择铤而走险,最终招致医保协议中止、品牌声誉受损等后果。
转型阵痛:从规模狂奔到效率求生
2024年业绩数据印证了增长拐点的到来。公司全年营收240.62亿元,同比增长6.53%;净利润15.29亿元,增长8.26%。两项指标均为上市以来首次滑落至个位数。2025年一季度形势更严峻,营收同比仅微增0.64%。
曾经风光无限的“开店神话”正在改写经营逻辑。2024年,益丰药房开启史无前例的关店行动——关闭1078家门店,超过其上市以来至2023年关闭门店总和。与此同时新增2512家店,净增1434家的数字背后,是“开闸关闸并行”的战略转型。
这场转型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5082.19万元用于AI选品、智能仓储等数字化建设;318家DTP药房(直接面向患者的专业药房)需要持续投入医保资质维护;全新打造的宿迁智能仓承担起7万+SKU(库存量单位)的管理重任。
在医药零售行业的寒冬里,益丰药房的转型折射出整个行业的集体阵痛。当电商平台蚕食20%以上市场份额、医保控费压缩利润空间,曾经依靠规模扩张取胜的逻辑已被颠覆。
战略重心转移已在高管团队调整中显现端倪。核心管理层正从“攻城略地”的拓店专家,向“精耕细作”的运营专家转变。据公司透露,2024年已对“亏损门店进行关停,对销售和利润下降的门店降面积、降租金或换地方”。
这场转型本质是从规模竞赛转向效率竞争的历史性转折。控股股东减持获得的5.55亿元资金,若被规划用于反哺新零售业务(该板块2024年创收21.27亿元,O2O占比81%),可能形成“取之于股权市场,用之于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