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市银行半年报密集披露期,华夏银行交出的成绩单格外刺眼。这份半年报不仅延续了其此前资产质量的颓势,更让营收、净利润双降的经营压力浮出水面,叠加年内多张大额罚单,这家股份制银行正陷入多重困境的交织之中。
从核心经营数据来看,华夏银行上半年的表现已在行业内处于明显落后位置。其455.22亿元的营收规模,较去年同期减少近28.32亿元,5.86%的降幅在9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排名倒数第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70亿元,同比减少9.9亿元,7.95%的下滑幅度更是在同业中垫底。若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其扣非净利润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9.05%,盈利含金量持续走低。
盈利能力指标的全面下滑,更凸显出华夏银行经营效率的疲弱。反映股东回报水平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降至3.42%,较去年同期减少0.27个百分点;衡量资产盈利效率的资产利润率仅为0.26%,下降0.04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也下滑0.71个百分点至3.20%。作为银行盈利核心来源的息差指标同样承压,净利差、净息差分别降至1.59%、1.54%,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收缩,息差收窄与盈利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资产质量的持续恶化,成为华夏银行难以摆脱的“心腹之患”。截至2025年6月末,其不良贷款率仍维持在1.60%的高位,这一数据不仅与2024年末持平,更使其连续多个报告期“蝉联”9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不良率榜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贷款品类的风险分化明显:公司贷款不良率虽较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至1.36%,但个人贷款不良率却逆势攀升0.47个百分点至2.27%,162.35亿元的个人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32.17亿元,个人信贷风险的集中暴露,为其资产质量管控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华夏银行抵御风险的“安全垫”正在变薄。作为衡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关键指标,其拨备覆盖率较2024年末下降5.22个百分点至156.67%,意味着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对不良贷款的覆盖能力有所减弱。同时,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降至13.07%、11.44%、9.56%,较2024年末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尽管仍满足监管要求,但资本实力的弱化,将进一步限制其业务扩张与风险抵御空间。
为缓解不良资产压力,华夏银行近期采取了“折价甩卖”的激进处置方式。8月,该行信用卡中心集中转让7个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资产包,这些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合计高达107.89亿元,涉及22.90万户借款人,户均欠款约4.71万元。然而,这批资产的转让起始价合计仅2.45亿元,折算下来相当于未偿本息总额的0.23折,近乎“清仓式”的低价转让,虽能短期内降低不良资产规模,却也折射出其不良资产处置的紧迫性与艰难程度,同时可能对当期利润造成额外冲击。
与经营数据同样刺眼的,是华夏银行2025年以来收到的多张监管罚单。从处罚原因来看,信贷业务违规成为重灾区,且不乏“百万级”大额罚单,暴露出其内部风控体系的诸多漏洞。8月末,温州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违规发放借名贷款等问题,被处以17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同步被警告;此前的8月中旬,太原北城支行一副行长因对该支行贷后管理不尽职负有责任,被处以7年禁业的严厉处罚,成为年内银行业少见的重罚案例。
回溯2025年上半年,华夏银行的罚单从未间断。7月,石家庄分行因违规向风险客户新增贷款掩盖不良、违规上调五级分类掩盖不良贷款,被罚款65万元,首席风险官也被警告并罚款8万元;兰州分行在6月因客户身份识别、风险等级划分等反洗钱相关工作不到位,被罚款46.93万元;5月,银川分行因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50万元;4月,南昌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到位被罚80万元,5名责任人同步被追责;宁波分行则因存款、贷款及票据业务管理不审慎,被处以125万元罚款。
年初的“开年第一罚”更是创下年内处罚纪录。1月,深圳分行因违规开展不良资产转让、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信贷资产分类不审慎、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不到位、贷款业务管理不当等多项违规行为,被一次性罚款560万元,3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其中两人分别被罚款5万元、10万元。从深圳分行的“五宗罪”到各分支机构的信贷违规,华夏银行在信贷审批、贷后管理、风险分类等关键环节的管控缺陷已逐渐显现,内部控制体系的薄弱成为其合规经营的重大隐患。
对于华夏银行而言,2025年上半年的困局并非短期偶然。营收净利双降、不良率居高不下、合规风险频发,三大难题相互交织,既反映出宏观经济环境下银行业普遍面临的经营压力,也暴露了其自身在业务结构、风险管控、内部治理等方面的深层问题。未来,如何改善盈利水平、遏制资产质量恶化趋势、修补风控漏洞,将成为华夏银行亟需解决的三大课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成效,也将直接决定其能否摆脱当前的经营困境,重新回归稳健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