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健信超导IPO:先分红后募资 是"国产替代"还是"家族套现"?

瞭望塔财经获悉,2025年5月9日,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信超导”)科创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公司自称是“全球最大超导磁体独立供应商”,主营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核心部件,故事动听,光环耀眼。

瞭望塔财经深入研读招股书后发现,其光鲜背后客户高度集中、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存货高企、家族绝对控股、盈利能力远逊同行等重重隐患交织,一场裹着“国产替代”外衣的资本盛宴,或许更需要投资者保持清醒。

一、 客户高度集中,富士胶片“一手遮天”

健信超导的客户结构堪称“畸形”。报告期(2022-2024年及2025年1-6月)内,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高达73.75%、76.68%、79.62%和83.43%,依赖度持续攀升且已处于极高水平。

其中,日本富士胶片(FUJIFILM)集团一家独大,报告期内销售占比分别为34.20%、44.20%、42.71%和38.79%,堪称公司的“生命线”。不仅如此,双方还合资成立了苏州柏尔特(公司持股51%),这种深度绑定在带来订单的同时,也让人质疑其业务的独立性和议价能力。若未来与该主要客户的合作发生变动,将对公司经营造成巨大冲击。

二、 毛利率远低同行,产业链地位弱势

尽管身处高科技行业,健信超导的盈利能力却显得格格不入。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9.56%、22.84%和24.94%,2025年1-6月微降至24.84%

对比来看,行业龙头如联影医疗等整体毛利率长期维持在40%-50%的区间。健信超导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深刻反映了公司作为核心部件供应商在产业链中的弱势议价地位。公司将其归因于产品结构和产业链环节不同,但无法回避其面对大客户时“以价换量”的窘境。

三、 研发投入“贫血”,科创成色遭疑

作为冲刺科创板的企业,研发实力是硬核指标。然而,健信超导的研发投入显得颇为“吝啬”。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031.42万元、2,441.72万元、2,764.54万元和1,676.4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66%、5.42%、6.50%和6.65%。这一比例持续低于7%,与科创板生物医药领域公司动辄15%-20%甚至更高的研发投入率相比,差距显著。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授权专利85项,其中发明专利45项。而竞争对手联影医疗截至2024年末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超过3300项。巨大的专利储备差距,揭示了其在技术积累和护城河深度上的不足。

四、 存货高企周转慢,跌价风险悬顶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一路攀升,分别为1.82亿元、2.36亿元、3.19亿元和3.30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与之对应,存货周转率却从2022年的1.63次下降至2024年的1.10次,2025年6月末虽略有回升,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存货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公司超导产品销量在2023年和2024年均为245台左右,增长乏力,令人质疑其存货管理的效率和合理性。尽管公司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但一旦市场生变或技术迭代,巨额存货或将面临显著的减值风险。

五、 许氏家族绝对控股,上市前大额分红

瞭望塔财经通过股权结构梳理,发现公司有典型的家族控制特征。实际控制人许建益、许卉(女儿)、许电波(儿子) 三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控制公司59.92%的表决权。

引人关注的是,在申报IPO前的报告期内,公司连续进行现金分红,2022年至2024年分别分红1999.97万元、1999.96万元和1999.96万元,累计约6000万元。此次IPO却又计划募集9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种“上市前突击分红,再向市场要钱补流”的操作,难免让投资者对公司的资金需求紧迫性和募资合理性产生疑问。

六、 核心原材料依存进口,供应链安全存隐忧

瞭望塔财经发现,公司超导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液氦严重依赖进口。招股书坦言,我国氦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5%。报告期内,公司向嘉兴岩谷气体有限公司(日资) 的采购金额占比较高。液氦作为战略性资源,其供应稳定性和价格易受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影响,给公司生产带来了潜在的“卡脖子”风险。

七、 政策红利与市场压价双重挤压

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税收优惠对利润的贡献不容忽视。若未来资格认定发生变化或优惠政策调整,将直接影响公司净利润水平。

同时,随着国家医保控费力度加大,医疗器械行业面临降价压力。MRI整机设备采购价格的下降必然会向上游核心部件传导,进一步挤压公司本就不高的毛利率空间。此外,招股书也提示了国际贸易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关税风险。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健信超导讲述了一个“国产替代突破海外垄断”的动人故事,但其招股书揭示的财务数据和业务结构却显示这是一个客户依赖极重、盈利能力偏弱、研发投入不足、且由家族绝对控股的企业。

瞭望塔财经认为,在科创板强调“硬科技”属性的背景下,健信超导的研发投入强度和专利积累厚度略显单薄。其看似可观的市场地位,实则建立在对单一大客户的深度绑定和“以价换量”的策略之上,可持续性和成长性均存疑。

投资者在面对此类故事时,应穿透光环,仔细审视其核心技术的“含金量”、商业模式的独立性以及潜在的各项风险。本次IPO是公司借力资本市场实现飞跃的机会,还是主要股东寻求退出的盛宴,需要市场给出冷静的判断。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