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山西煤矸石乱倒顽疾何解?省长到现场督导:治理难题待破局

8月16日,山西省长卢东亮来到该省吕梁市,调研和现场督导检查煤矸石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改情况。卢东亮强调,要严格执行标准规范,有序推进分层压实、覆土绿化,加快植被恢复,确保整改成果经得起检验。

被省长关注的煤矸石,是煤矿在开拓掘进、采煤及煤炭洗选等生产环节产生的含碳岩石,作为煤矿生产废弃物,其产量通常占原煤产量的10%以上。但由于处置存在多种困难,山西省内煤矸石随意倾倒乱象长期存在。

自2025年4月,上述乱象被媒体曝光。这一问题早已上升到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高度,再度为舆论聚焦。山西省解决上述问题已进入快车道。

“产经在线”调查发现,鉴于上述乱象由来已久,且成因复杂,综合治理尚需较长时间,个别地点仍存在倾倒乱象。只有实现了对煤矸石的有效再利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意倾倒。而综合治理,需要多层面多方位的协同发力。

形同虚设的环评批复仍存

8月2日晚6时许,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店坪村S218省道旁,一处无名储煤场紧闭一天的铁门缓缓打开,数十辆满载煤矸石的重型牵引挂车鱼贯驶入。车辆经过储煤场后,沿着煤矸石铺就的山路,来到一处临时搭建的铁皮大门外,此处大门同样只在晚上打开。

方山县大武无名储煤场入口 来源网络

铁皮门后是一条南北长约200-300米,宽约50余米的深沟,沟内已完全被煤矸石覆盖,从南到北呈梯田状。现场未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标准建设渗滤液收集、导排及雨污分流等设施,甚至连简单的黄土覆盖都没有。拉煤矸石的车辆进入场地后,有的开至场地最南处倾倒,有的则直接在入口处倾倒。

煤矸石倾倒现场图 孙山摄影

“产经在线”看到,整个场地无任何标识标牌,仅在大门处安装了监控,无工作人员引导倾倒,也无铲车对煤矸石进行覆盖夯实。

这些满载煤矸石的车辆,来自16公里外的临县裕民焦煤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裕民焦煤井田面积10.959平方公里,生产规模为180万吨/年,属低瓦斯矿井。

据裕民焦煤工作人员透露,该公司每日所产矸石在1000 - 1200余吨。因其矸石存储场地有限,每日所产矸石必须及时运走,否则将影响正常生产。

根据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关于临县裕民焦煤有限公司矿井生产能力核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裕民焦煤应于2024年6月底前建成矸石井下充填系统,届时掘进矸石不出井,洗选矸石全部充填井下。矸石井下充填系统未投运前,要将洗选矸石全部送晋能大土河热电有限公司综合利用,严禁随意堆存。

但据“产经在线”了解,裕民焦煤配套的矸石井下充填系统虽已建成,却并未启用,“该系统仅在有检查的时候开放”。上述工作人员进一步介绍,该公司所产煤矸石每日由后勤人员统一安排调度,用附近村民的车辆运往周边山沟倾倒,位于方山县大武镇店坪村的倾倒点只是其中一处,其余倾倒点均在煤矿附近。

当地村民透露,裕民焦煤此前还曾在煤矿南部山沟倾倒煤矸石,甚至专门在厂区背后投资修建了一条隧道,方便车辆将煤矿所产矸石拉至山后的深沟倾倒。不过,临县生态环境局一负责人介绍,裕民焦煤原本就计划在此新建矸石填埋场,也曾试图办理相关合法手续,但最后不知何故未能办理。

裕民煤矿后山未批煤矸石填埋场 孙山摄影

“每天都是后半夜开始倒,赶天亮时会拉来黄土进行覆盖,矿上还会安排保安队工作人员现场把守。”附近村民告诉“产经在线”,他们曾多次与保安发生冲突。“产经在线”在现场看到,村民所述场地已被黄土覆盖,两边山坡有明显取土痕迹,个别区域仍有矸石裸露。

吕梁市生态环境局临县分局党组成员吕常峰告诉“产经在线”,该局近期未对裕民焦煤煤矸石处置进行检查,但其表示裕民焦煤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处置协议后,如果第三方公司非法处置,(违法)主体就不是裕民焦煤。

上述村民透露,针对裕民焦煤随意倾倒煤矸石一事,当地村民曾多次举报,但公开资料显示裕民焦煤并未因此受到任何处罚。

多重因素加剧煤矸石随意倾倒

临县的这一状况是目前山西煤矸石倾倒乱象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企业违规处置煤矸石在当地已成为公开的秘密。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进驻和媒体的持续关注,当地包括煤矸石在内的大宗固废处置乱象才为公众所了解。

应该说,在政策层面,对煤矸石处置的要求一直明确。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建设永久性煤矸石堆放场(库);确需建设临时性堆放场(库)的,其占地规模需与煤炭生产和洗选加工能力匹配,原则上按不超过3年储矸量设计,且必须制定后续综合利用方案;同时,临时性堆放场(库)的选址、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需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煤炭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等相关要求。

2020年11月26日,由生态环境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1年7月1日实施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和填埋场的选址作出严格规定,比如禁止选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以及选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等,同时要求需包含防渗系统、渗滤液收集和导排系统、雨污分流系统、分析化验与环境监测系统、公用工程和配套设施、地下水导排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等单元。

但在落实中,巨大的难度也客观存在。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以山西省吕梁市为例,作为国内重要的焦煤生产基地,吕梁市煤矸石年产生量巨大。尽管有关部门推动综合利用,但庞大的产生量仍带来处置难题。当地煤炭行业人士透露,该市仅有一小部分煤矸石用于制砖等再利用,其余大多只能填埋。

而更为严峻的是,目前吕梁市经过审批的合法煤矸石场并不多,中阳县尚无一处。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审批煤矸石场的环评要求高,比如需避免占用耕地、林地,且场地占地面积大,通常需选址在山沟里。吕梁市生态环境局一位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环评批复是煤矸石场合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环评,其他都无从谈起。

而一位长期从事工业固废治理研究的专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时也提到,每开采1吨煤会产生15%—20%的煤矸石,其巨大体量对生态环境构成显著压力。当前实现煤矸石完全资源化利用难度较大,若要填埋处置,必须达到无害化标准。但部分含硫量高的煤矸石长期堆放,经雨水氧化后会产生酸性物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按照环评批复,吕梁当地煤矿所产矸石的处置方式主要有自建矸石填埋场、送往有资质单位处置和井下充填。其中,煤矿自有填埋场多已填满闭库或接近闭库,只能寻求外运处置。而成本又成为“拦路虎”。

据“产经在线”调查,目前运往有资质处置的矸石发电厂、制砖厂、独立填埋场处理成本过高,多数煤矿选择了违规倾倒。而违规运往附近山沟填埋,煤矿仅需向承包山沟的负责人支付每吨20-30元左右的费用,同时支付重卡司机3 - 400元的运费即可。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个复杂局面已经形成:作为煤炭大省山西,随意倾倒煤矸石情况已经不是个例。各地市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也在发愁,一份份罚单也在作出,但相关企业屡罚不改、基层政府解决无力的情况,依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有效治理需多层面多方位协调发力

2025年3月,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的多位研究人员联合发表的论文——《煤矸石综合利用政策及生态回填技术进展》提到,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山西是煤炭开采大省,煤矸石是热值较低且难以利用的固废,通常被露天堆放于矿区附近的地表。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煤矸石已经形成了超过2600座煤矸石山,占据了约1.5万hm2 以上的土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虽提出煤矸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总原则,但当前我国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尚不足30%。

2025年7月末,《中国报道》刊文指出,山西在煤炭开采中产生的煤矸石,每年还至少有5000万吨的增量。

而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山西省内重要煤炭产地的吕梁市,2023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高达9349.7375万吨,而处置利用量仅1806.7125万吨,综合处置利用率仅为19%。

好在煤矸石并非“一无是处”,通过综合利用和处理,煤矸石有很多方式实现变废为宝,但与之对应的是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投入,需多方协同发力。

《中国报道》在上述报道中提到,近年来,山西持续加大推动煤矸石处理项目的落地,山西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聚焦山西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历史堆存量大、消纳困难等利用处置问题,统筹推进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着力补齐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短板。在具体措施上,经过逐道工序破碎、砖坯成型、窑炉干燥烧结等环节,废弃的煤矸石摇身一变成为了新型建材。曾经那看似百无一用的“固体废物”,凭借科技创新,觅得了全新的用武之地。

据相关行业专家介绍,煤矸石可用于发电、生产建材、井下充填、化工产品制备等领域。在今年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煤矸石生态回填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并于4月22日起正式实施,此标准的出台成为了山西省解决煤矸石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

重压之下,吕梁也在积极行动。吕梁市长熊义志多次在会议上强调,“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推进煤矸石综合治理,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要稳步提升全市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

为此,当地于2025年8月2日正式发布了《吕梁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条例》,试图通过立法弥补当地固废利用的短板。

在当地看来,以往对工业固废的管理多依据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在地方实际执行中,缺乏贴合吕梁市具体情况的细化规定,导致管理存在诸多漏洞。通过立法,可以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对企业主体责任的约束,构建系统、完善且具针对性的地方工业固废管理体系。

其实早在2022年12月30日,吕梁市就下发过《吕梁市支持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希望借助法制力量推动当地固废利用的发展。2023年9月,该市又下发针对性更强的《利用煤矸石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这对饱受采空区困扰的吕梁而言,被视作一项多赢的政策。

可供山西借鉴的技术方案也在不断出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称中国绿发会)在今年3月末的一篇文章中介绍,2024年4月,六盘水师范学院与贵州华耀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约“煤矸石制备聚合铝铁联产白炭黑”技术成果转化。据测算,不计设备损耗及其他不可预见成本,利用这项新技术处理 1 吨煤矸石,可获聚合铝铁和白炭黑各0.4吨,理论上可获利约1000元左右。制取聚合铝铁和白炭黑后的剩余残渣,主要为石英及二氧化钛,还可以直接出售,实现了对煤矸石的“吃干榨尽”。

中国绿发会在上述文章中建议,进一步提高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同时避免在循环利用过程中由于煅烧、研磨、酸碱改性等加工方法会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让煤矸石不再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困扰,减轻基层政府屡罚无效、改进无力的困境。还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统筹发力。

“产经在线”注意到,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对媒体谈及了他关于提升煤矸石综合化利用水平的建议,包括加快出台《煤矸石地面回填土地复垦国家标准》,针对回填塌陷地、废弃矿坑、荒沟等不同场景制定详细的技术标准,明确煤矸石地面回填复垦的技术路径和操作规范;建议国家成立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跨部门管理监督机构;建议将煤矸石回填纳入“十五五”生态修复规划,对示范项目给予增值税减免、用地指标倾斜等政策支持。

 综合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报道、央视财经等报道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