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双面高德:"扫街榜"数据合规隐患犹存 多个场景背离导航本质

高德地图正在经历从工具向本地生活平台的深度扩展。

过去,人们打开高德地图,只是为了找到一条合适的导航路线。如今,高德正试图让用户在地图上解决更多生活选择的问题。

2025年9月10日,高德(下同“高德地图”)推出的“扫街榜”,被定位为全球首个基于真实导航、出行行为,融合AI技术打造而成的生活服务榜单,提出“永不商业化”,试图以此构建全新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

官方称,榜单基于用户行为产生。作为高德CEO的郭宁更是表示,高德扫街榜希望营造健康生态——让消费者因为选择变得简单而敢消费;让好服务被看见、好商家能赚钱。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而高德的初心还在吗?

一、不只是做导航,高德想成为“万能平台”

曾几何时,高德地图在用户心中的定位非常清晰,是一款出门导航的高频刚需工具。无论是开车、骑行还是步行,只要涉及路线规划,高德地图就是好用的可选工具之一。简洁、准确、反应迅速,构成了它最初的核心优势。

近年来,高德持续扩展平台功能,这款以工具属性为核心的App,开始逐渐加入越来越多的内容与服务功能。从交通出行到本地生活,从加油充电到景区门票,用户在打开高德时,所面对的已不仅仅是一张地图,而是一个信息繁杂、入口众多的综合服务平台。

以最新推出的“高德扫街榜”为例,真实导航、出行行为,按照官方说法,即,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美食玩乐榜单,高德扫街榜纳入了用户的行动指标,将真实的导航到店行为与评价反馈结合起来,避免了常规榜单容易被刷分、注水的问题。

然而,对于用户日常使用行为而言,这类内容性产品与导航场景天然存在路径不一致的问题。导航是一种“用完即走”的行为,用户完成定位和路线规划后很快就会离开App。而今,高德却希望用户的使用时长和打开频次翻倍增长。

当下,用户依然可以在高德使用导航和路线规划功能。除此之外,高德还提供了诸如打车、订酒店、火车票机票、顺风车、充电加油、买房租房、洗牙、电影、医美,甚至是借钱等服务,供用户选择。

对于一般用户而言,高德正在变得大而全。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老年人群体却仿佛是被高德忽视的。前不久,有博主表示,(高德)所谓的长辈模式根本不是真心敬老,而是“适老刺客”。从实际体验而言,长辈模式的使用方式确实是一言难尽。

曾经,高德地图凭借免费的导航和位置服务赢得市场口碑。如今,它越来越像一个被加了太多功能而形成的“万能平台”。对于一个逐步走向复杂化的产品体系而言,需要重新理清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又愿意为什么停留。这不仅是产品设计的命题,更是平台在自身发展路径上的抉择。

而随着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今的高德地图更像是在距离导航本质有些“疏离”。同样以“扫街榜”的功能设计为例,平台声称扫街榜是“基于真实导航、出行行为”融合AI技术打造而成的生活服务榜单。

那么,“基于真实导航、出行行为”的信息是否属于敏感信息的一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而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制定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第五条中明确规定,“地图导航类,基本功能服务为‘定位和导航’,必要个人信息为:位置信息、出发地、到达地。”

图源:《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

这一范围,无疑限定了地图导航类服务本身所需数据的边界。而若平台将超出基本导航功能的真实导航、出行行为数据,用于构建“榜单”类产品,其是否仍属于“必要”范畴?这一点,高德地图是否有具体的举措付诸行动?

另外,对数据的滥用,也让高德的合规性面临考验。

二、引入芝麻信用体系,是否属于最小必要?

不仅如此,高德还宣布,“再通过引入芝麻信用体系,让高德扫街榜的评价信用体系能够结合用户的信用等级,进一步提升评价可信度。”也就是说,用户的部分信用特征可能成为影响榜单排序的一部分要素,这难免让用户使用高德地图乃至扫街榜会感觉更为复杂。

从信息分类角度出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将个人信息界定为“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信用评分、履约记录、消费偏好等均可纳入该范畴。在处理此类信息时,平台不仅需满足合规性前提,更需满足目的明确、最小必要、保障安全等原则

具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高德地图将芝麻信用数据引入地图导航产品,其是否属于“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例如,若该排序服务仅作为可选项供用户浏览,其影响程度显著低于默认展示或算法推荐。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从用户授权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七条进一步规定,处理前应当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保存期限”等。换言之,平台在采集与使用信用相关信息时,需就上述要素一一向用户作出说明,并提供真实有效的同意机制。

信用数据的使用边界不仅取决于数据的来源与合规性,也取决于使用场景是否与用户初始行为预期相符。导航、搜索、到店路径规划,是用户在该类平台上的主动作业流程。若信用信息的加入并非用户显性请求所得,而高德地图引入芝麻信用体系,是不是以默认加权的方式构建服务层推荐,是否给予用户足够的透明度、选择权与用户设置等权限的提供?

从操作上来看,用户授权信用数据的前提是,对相关店铺进行评分,以“用户信用分”的形式存在,用来校准“用户评价分”真实性。作为对比,还有代表导航、搜索、到达和收藏等指标的“用户行为分”。

不过,平台将导航这一指标作为核心因素。但,用户在居住小区,以及上班等较为熟悉的周边范围,往往却并不需要导航。同样,在四五线城市的常住居民,在前往常去门店时也一般也不会依赖导航。

从这个角度而言,高德的说法“前后矛盾”。不仅如此,高德的本地榜,即“本地人爱去”这一榜单,是如何牟定本地人的,仍有疑问待解。而从商家的角度而言,入驻平台还需要付费开通“高德旺铺”,才能管理团购等信息,否则有一定限制。

另外,高德并非首次布局榜单业务。早在2020年9月,高德就曾推出“高德指南”,覆盖出游榜单、酒店榜单和美食榜单,希冀借此帮助用户决策到店。当时,尚是高德地图副总裁的郭宁称,“对大众真正有帮助的出游指南,应该让用户的决策更简单,少些套路,多些真实。”

时隔4年,高德扫街榜来了。

三、高德,开始背离导航本质

高德地图的复杂,最新的表现,则在于其扫街榜一举囊括了真实导航、出行行为,并与芝麻信用体系和输出排序结果结合起来。对用户而言,到底是使用高德地图的体验更简单了还是更复杂了?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从UI使用界面的体验以及用户的时间成本而言,或许高德地图加入扫街榜新功能,对用户的时间成本或者说APP使用效率并无显著提升。同时,还需要看高德地图具体将如何处理导航本质与复杂功能之间的关系,能否实现其间的动态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事前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其中包含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等。

若平台构建的是基于用户数据分发门店曝光位次的模型,具有排序影响力,则其数据处理机制是否事前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是否保留模型使用记录,属于合规体系内需自证的部分。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回到用户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便捷的撤回同意的方式。

由此来看,若用户不希望个人轨迹数据或信用标签参与榜单排序,平台应提供可操作的反馈路径,并将用户偏好同步更新至算法模型体系中。这不仅是对“知情同意”的落实,也是对“持续控制权”的保障。

而从榜单对商户侧的作用看,若该排序机制已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用户导航行为与线下消费路径,则榜单不仅是信息展示工具,还是具备潜在市场导流功能的平台型工具。商户是否有知情权、是否能理解排名规则,用户是否能区分该榜单与平台普通推荐内容的差异性,或也需要平台给出具体的对应办法。

在合规标准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排序机制的算法性质、展示位置、用户控制权与商户知情权,构成了一组系统性的治理指标。榜单是否构成“事实分发平台”,并不取决于平台是否商业化、是否收费,而是取决于其是否系统性地参与了用户消费选择与影响线下流量。

因此,从榜单向平台演进,从推荐机制走向系统化排序分发,平台应在产品设计之外,建立与数据权利、信息治理、算法公开等相关的机制。这不仅是对法律条文的响应,更是对公共责任边界的义务界定。

事实上,地图工具是“用完即走”的技术产品。而“扫街榜”体现了一种差异化特点,基于真实导航、出行行为与信用体系所构建的排序,不只服务于导航效率,还能进入到推荐、信用、标签化的范畴之中。

当数据在多个维度之间自由流转,当算法将日常行为转化为可度量的指标,如何保护用户的相应权益以及平台如何做到完全合规,仍然尚需高德地图进一步回应关切。

榜单不只是一种内容展示方式,更是一种影响用户选择和线下流量走向的工具。它所连接的不只是店铺好不好,还有用户的权益边界与平台的公共责任。在数字产品日益深入生活细节的当下,判断一个功能是否“合规”,不只要看其技术实现的复杂程度,也要看它是否为用户预留了“选择权”,是否在算法之外,为相互信任留有余地。

当下,“臃肿”已经成为高德地图新的标签。我们不禁要问,它是否有脱离导航本质的可能?扫街榜除了为高德地图多加了一个复杂的功能之外,是否会影响用户使用高德地图导航的体验和效率?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