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沐曦股份IPO:董秘曾因违规收费遭警示 三年豪掷近2亿外包费

正处于科创板IPO审核问询阶段的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沐曦股份”),近日因多维度信息披露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根据招股书,公司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010万股,募集资金39.04亿元,主要用于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发及产业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发及产业化,以及面向前沿领域的高性能GPU技术研发等项目。

然而,从财务数据看,沐曦股份的“成长”与“风险”并存。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42.64万元激增至7.43亿元,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但同期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达30.57亿元,且亏损幅度逐年扩大。更严峻的是,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恶化,2022年-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累计净流出超38亿元,其中2024年单年净流出21.48亿元,资金链压力显著,盈利与现金流的双重挑战成为其IPO路上的重要阻碍。

值得关注的是,沐曦股份关键财务管理人员的执业背景亦受到市场审视。现任财务负责人兼董事会秘书魏某伟,在加入沐曦股份前(2024年10月入职)曾有投行及财务领域的资深履历,但其职业合规性曾遭质疑:2023年3月,魏某伟在担任申万宏源证券保荐代表人期间,因在西藏国策环保IPO项目中擅自协商增加保荐收费,违反相关规定,于2024年8月被中国证监会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尽管证监会认定该行为属个人执业规范问题,但其过往经历仍让外界对沐曦股份财务内控的严谨性产生联想。

除财务与人员问题外,沐曦股份的劳动纠纷同样引发市场讨论。公司与前员工的股权激励争议案件中,双方在2024年5月解除劳动合同后,公司依据员工持股计划对已授予并行权的期权完成回购支付;但该员工于2025年3月26日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主张其仍应持有离职前已行权的739021份期权(对应公司18050股股份,占总股本0.005%),并要求办理股权登记手续。目前案件处于审理前期,尚未确定开庭时间。

更令监管层重点关注的是公司研发投入的合规性。2022年至2024年,沐曦股份累计投入近2亿元用于委外研发,这一数据在IPO审核中引起监管关注。公司回应称,委外研发主要集中于非核心辅助环节,目的是提升研发效率、聚焦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且费用占比处于行业合理区间。但监管层仍要求其进一步披露外包具体内容、核心技术边界及对外部研发的依赖程度,反映出对国产GPU企业技术自主性、研发主导权的高度关切——在半导体行业“自主可控”的政策导向下,技术独立性已成为IPO审核的核心红线。

三年亏损超30亿,经营性现金流“失血不止”

在半导体行业备受关注的沐曦股份,近期其财务表现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该公司累计亏损金额超过30亿元,达到30.57亿元,且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呈现出持续“失血”状态。

具体来看,沐曦股份在这三年中的营业收入虽实现显著增长,从2022年的仅42.64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7.43亿元,展现出一定的业务扩张势头。然而,营收的高增长并未扭转亏损局面。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录得-7.77亿元、-8.71亿元和-14.09亿元,亏损幅度逐年扩大,反映出经营成本与费用投入远超当期收入。

图片来源:沐曦股份招股书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现金流状况。三年来,沐曦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且流出规模急剧攀升,从-6.65亿元扩大至-21.48亿元,累计净流出超过38亿元。这一趋势表明,企业主营业务的“自我造血”能力严重不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公司仍处于高强度投入期,尚未实现盈利,当前收入规模难以覆盖研发、运营等各项成本费用。其次,客户回款周期较长,导致应收账款规模持续增加,对现金流形成明显占用。再者,受到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为保障供应链安全,公司在2024年主动进行了大规模战略备货,存货及预付款项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出。

尽管营收步入快速成长期,但沐曦股份仍面临严峻的盈利与现金流挑战。对于这样一家处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来说,能否在“烧钱换未来”的模式下持续获得资金支持,并在未来几年实现盈亏平衡,将是决定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董秘曾因违规收费遭证监会警示

沐曦股份现任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魏某伟曾因在保荐业务中违规增加收费被中国证监会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该事件发生于其任职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期间,魏某伟作为西藏国策环保IPO项目的保荐代表人,在2023年3月全面注册制实施过渡期内,未经公司同意擅自与西藏国策环保就保荐费用进行协商并增加收费,该行为违反了保荐协议的相关约定。

中国证监会在2024年8月2日发布的监管决定中认定,魏某伟及相关人员的上述行为属于个人执业规范问题,虽未构成《证券法》所指的重大违法行为,但仍反映出其在执业过程中未能严格恪守规范、勤勉尽责。同时,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也因未能有效约束从业人员行为、未能严格落实合规管理责任而被一并采取警示函措施。

图片来源:中国证监会官网

魏某伟于2024年10月正式加入沐曦股份并担任财务负责人与董事会秘书。公开资料显示,其职业经历涵盖多家知名金融机构,包括上海电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银国际证券、海通证券、中信证券、渤海证券、国海证券、申万宏源证券以及招商证券等,在投资银行和财务领域具备多年从业经验。

证监会指出,该行为违反了《证券行业诚信准则》《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中的多项规定。根据相关法规,魏某伟及其他责任人均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与前员工劳动仲裁案尚未开庭

近日,沐曦股份披露了一起尚未开庭的劳动合同相关仲裁案件,引发市场关注。该纠纷源于公司与一名前员工之间的期权回购事宜,目前已被提交至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具体开庭时间尚未确定。

根据公开信息,沐曦股份与该员工于2024年5月解除劳动合同。公司方面表示,已依据内部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规定,对其已授予且行权的期权份额进行回购,并足额支付了相应款项。然而,该名前员工于2025年3月26日正式提出仲裁申请,主张其仍应持有离职前已行权的739021份期权,并要求沐曦股份为其办理相应的股权登记手续。

据悉,该笔期权对应公司股份数量为18050股,约占沐曦股份总股本的0.005%,占比较小。尽管争议标的绝对值不大,但因涉及员工激励及股权结构问题,仍受到部分投资者和公众的关注。

目前,该仲裁案仍处于审理前期,尚未开庭。沐曦股份作为一家处于IPO进程中的高科技企业,其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的稳定性受到市场持续关注。此次仲裁事项的后续进展,值得进一步留意。

三年豪掷近2亿“外包费”引监管关注

在国产GPU赛道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沐曦股份作为国内高性能GPU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其科创板IPO进程正受到市场与监管的双重关注。近期,监管部门对其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期间委外研发费用较高的现象提出问询,重点聚焦于外购技术服务与委外研发是否涉及关键核心技术环节。这一问询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上市进程,更折射出市场对国产GPU企业技术成色与研发路径的深层审视。

图片来源:沐曦股份首轮问询的回复

据披露,2022至2025年一季度,沐曦股份委外研发费用分别为6752.31万元、2999.21万元、9468.99万元和1136.29万元,其中2022年至2024年三年间合计金额接近2亿元。公司对此回应称,这些外包项目主要用于非核心、技术难度较低的辅助类环节,包括智能平台软件开发、集成电路仿真验证、测试支持、行业应用适配等。其目的在于通过分工协作提升研发效率,使内部核心团队能够更专注于GPU架构设计、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与迭代。公司一再强调,所有涉及核心竞争力的环节均保持自主研发。

与此同时,沐曦股份还支出了相当金额的技术及咨询服务费,主要用于购买软件开发服务、芯片验证等研发支持类项目。该类支出与委外研发费用共同构成了公司研发活动中的外协部分。从比例来看,这两类费用合计占研发费用的比例在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间分别为11.57%、5.07%、13.82%和8.17%,同业公司相关费用占比平均值在6.97%至9.67%之间,最大值在19.18%至21.07%之间。公司表示,该水平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处于合理区间,甚至低于部分同业企业的上限。

然而,监管与市场的担忧亦并非空穴来风。委外比例若持续较高,或对外包管理能力提出严峻考验——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判断力和整合能力,以确保外包成果的质量与安全?是否能够在借助外力的同时,仍牢牢掌握研发主导权与技术路线?沐曦股份目前的回应试图说明其外包行为属于战术性、辅助性的资源调配,而非核心能力的外部依赖。但从监管问询的态度来看,其要求企业进一步披露外包内容细节、区分核心与非核心边界,也体现出对“技术自主性”问题的高度敏感。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