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艾为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为电气”)近日递交招股书,拟在创业板上市。该公司主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号称在第三方供应商中市场份额领先,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43.24%。
表面上看,这是一家踩着新能源风口高速成长的“高科技企业”。然而,翻阅其长达数百页的问询回复函,我们却发现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从股权代持无协议,到关联交易忽大忽小,从发明专利突击申请,到募投项目前景存疑。
01 2022年财报数据曾造假,涉案注会被处罚,为何不披露?
2025年6月受理的,财政部处罚是2025年1月出来的,完全应该披露的,
01 股权代持,一场没有协议的“默契游戏”?
公司实际控制人梁向辉在2017年公司设立之初,竟委托韩光代持95%的股权,且双方未签署任何书面协议。直到2021年,这笔股权才分两次转移回梁向辉名下。
更戏剧性的是,由于韩光“不愿意接受中介机构访谈”,梁向辉竟然不得不通过诉讼和仲裁来确认这段代持关系(审核问询函回复P47)。
代持原因更是轻描淡写:梁向辉想“专注于技术研发”,而韩光“有管理经验”。两人基于“多年信任”就没签协议。如此重大的股权安排,仅凭口头约定?这让人不禁怀疑:背后是否涉及代持规避竞业禁止或其他法定义务?
虽然公司坚称梁向辉从华为离职时未签竞业协议,但这种儿戏般的股权安排,实在难以让人对公司的治理规范性抱有信心。
02 员工持股平台,一场精心设计的控制权游戏?
艾为电气设立了三个员工持股平台:艾为壹号、艾为贰号和艾为叁号。其中,2023年4月实施的同一批股权激励,竟用了两个平台(艾为壹号和艾为贰号),合伙人几乎完全相同(邓超、曾泳波、曹伟华、甘健宏四人为主),但执行事务合伙人却不同(审核问询函回复P65)。
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既要保证实际控制人控制权,又要让激励对象“有获得感”。所以一部分股份由实控人控制,另一部分由激励对象控制。
如此刻意地将同一批人分到两个平台,真的只是为了“激励效果”?其中是否存在更隐秘的股权安排或代持行为?监管机构在问询中也直接提出了“是否存在其他特殊安排”的质疑。
03 关联交易,竞争对手突然变客户?
报告期内,艾为电气与英恒科技及其子公司存在既采购又销售的关联交易。2023年,公司向竞争对手上海金脉电子(英恒科技控股)销售了高达2718.27万元的电动压缩机控制器(审核问询函回复P74)。
有趣的是,这笔大额销售在2024年迅速降至398.52万元。公司解释称,这是因为“终端客户采购渠道变化”。
一家竞争对手为何突然向艾为电气大额采购?又为何突然停止?交易价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业绩突击?这些疑问都需要更合理的解释。
04 发明专利,突击申请的“技术实力”?
截至报告期末,艾为电气共有29项发明专利,其中28项是2023年3月之后突然申请的(审核问询函回复P88)。公司对此的解释是:前期专注于产品研发和业务扩展,没顾上申请专利。
一家科技企业,从2017年成立到2023年初,近6年时间没有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却在IPO前夕集中突击申请?这难免让人怀疑其专利含金量及与核心技术的关联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专利的申请时间均在核心技术人员从原单位离职多年以后,公司坚称不涉及原单位职务成果。但如此密集的专利申请行为,是否只是为了上市包装的需要?
05 为满足上市要求,突击研发?研发投入,人员暴增下的效率之问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从2022年的30人暴增至2024年的138人,增长360%;研发投入从1151.24万元增至4705.78万元,增长308%(审核问询函回复P96)。
人员与投入大幅增长的同时,研发项目数量从19个增至66个,但单个项目投入人员数量却从14人降至11人(审核问询函回复P97)。这是否意味着研发效率反而下降了?
公司解释这是“研发驱动的商业模式”所需。但如此剧烈的人员扩张,是否存在为满足上市条件而突击增加研发投入的嫌疑?
06 募投项目,画出来的产能消化饼?
公司计划募资建设“新能源汽车高压控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350万套电动压缩机控制器、240万套PTC控制器和5万套充电模块的产能(审核问询函回复P110)。
然而,公司目前主要采用外协生产方式,自身几乎无生产经验。突然转向自建产能,能否顺利实现?公司称已具备“质量管理控制能力”和“相关交付经验”,但毕竟缺乏实操经验,项目实施风险不容忽视。
更关键的是,这些新增产能如何消化?公司引用咨询机构数据称202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2900.96万辆(审核问询函回复P111),但这是整个市场的蛋糕,并非艾为电气的独享份额。
目前公司在手订单3.05亿元(审核问询函回复P110),与达产后的产值相比差距巨大。产能消化风险,不可不察。
从股权混乱到关联交易,从专利突击到产能规划,艾为电气的IPO之旅可谓疑点重重。新能源汽车行业固然火热,但投资者需要的是真正规范、透明、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而不是经过精心包装的“概念股”。
交易所的审核问询已经揪出了这些关键问题,艾为电气的回复能否真正打消市场疑虑?我们拭目以待。毕竟,真金不怕火炼,水分终会蒸发。
位置 > 资讯 > 文章
艾为电气2022年财报数据曾造假 涉案注会被处罚为何不说明?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