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本周上会的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优迅股份”),头顶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光环,其 2024 年在 10Gbps 及以下速率光通信电芯片领域市占率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公司 IPO 进程迅猛 ——6 月 26 日受理,7 月 15 日即获问询,9月19日上会,其科创板属性看似突出。
但深入剖析其 IPO 材料及审核回复可见,除“控制权不稳定”“业绩波动” 两大问题外,公司还存在信息披露过度豁免、技术细节模糊、财务数据矛盾、行业竞争对比缺失、募资逻辑牵强等多重隐性隐患,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公司上市后的潜在风险,需投资者高度警惕。
核心细节豁免多,关键信息不透明
优迅股份在两轮审核回复中大量以 “申请豁免披露” 为由(首轮回复有27处,二轮有8处),回避对投资决策至关重要的核心信息,形成显著的信息不对称。
在技术层面,公司宣称 “部分25Gbps 及以上产品性能优于或与国际厂商相当”,并披露了性能参数对比数据。但披露中对于竞品的具体型号、测试环境与条件、实际应用表现都不具体。评估芯片性能需要一个全面的视角,不应仅看纸面参数,还需考量可靠性、一致性、量产能力、长期稳定性以及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表现等多个维度。
例如境外公司MACOM 的 25G VCSEL 驱动器(MALD-37545)支持12.8mA 的调制电流,虽低于优迅的 120mA,但在单通道功耗上仅为170mW(典型值),且可通过 CDR 旁路进一步降至 125mW。
公司25G PON 产品 “高温性能优势” 仅为定性描述,未说明测试温度范围(如是否能在 85℃以上稳定运行,较国际竞品 Macom 的 70℃上限领先多少);100Gbps 芯片 “输出摆幅 930mV 高于竞品 900mV”,但未提及测试环境(如电压、负载条件)及第三方验证报告。更关键的是,“25Gbps 产品在手订单 192.25 万元” 对应的核心客户名称、应用场景(是电信侧无线前传还是数据中心)、交付周期均被豁免,投资者无法判断订单真实性及可持续性。
客户与供应链信息同样模糊。公司称 “在下游核心客户采购占比超 50%”,但未披露头部客户(如客户 A2、H)的具体采购金额及占比。
这种 “选择性披露” 本质上是对投资者知情权的剥夺 —— 技术先进性、客户依赖度、供应链韧性等关键信息的缺失,会让 “国产替代领军者” 的定位缺乏实质支撑,加剧投资者的质疑。
控制权隐患加剧
柯炳粦、柯腾隆父子合计控制公司 27.13% 表决权,上市后将稀释至 20.35%,实控人持股偏低易引发减持冲击与控制权旁落。但审核回复暴露的更多细节,让这一风险更趋严峻。
首先,招股书中未披露父子二人是否签署《一致行动协议》,若未来在公司战略(如研发方向、客户合作)上出现意见分歧,可能导致决策僵局。其次,员工持股平台优迅管理存在离职员工持股 —— 前员工张莉因疾病转让 0.75% 份额予柯腾隆后,仍保留 0.75% 份额,且未约定 “离职后份额锁定期”,这部分股权未来若被第三方收购,可能成为控制权争夺的 “变量”。
更关键的是,“其他股东不谋求控制权承诺” 存在漏洞。持有公司股权的 5% 以上股东虽出具承诺,但未约定 “违反承诺的补偿机制”;且上市后若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联合其他小股东形成持股联盟,仅需合计 20% 以上表决权即可挑战柯氏父子的控制权,控制权稳定性存在隐患。
毛利率、存货、费用率合理性存疑
1
毛利率下滑归因模糊
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从 2022 年 55.26% 降至 2024 年 46.75%,审核回复笼统归因 “产品价格下降、晶圆成本上升”,但未拆分具体产品影响。实际上,25Gbps 产品(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毛利率仅 16.31%,显著低于 10Gbps 产品的 52.44%,而 25Gbps 产品收入占比从 2022 年 0.01% 提升至 2025 年 1-6 月 0.19%,低毛利产品占比上升对毛利率的拖累幅度未量化披露。同时,2025 年 1-6 月晶圆型号采购价明显下降,这一成本利好对毛利率的正向拉动未与价格下降的负向影响对冲分析,毛利率变动的核心驱动因素仍不清晰。
2
存货跌价计提合理性存疑
2024 年末,公司 1-2 年库龄存货期后消化率仅 37.31%,审核回复称 “主要因原材料未完成加工”,但未披露未消化原材料对应的产品型号(如晶圆型号 14、15 对应 10Gbps 非主力型号)、未来生产计划。
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对 2 年以上库龄存货全额计提跌价。对比同行业公司 ——源杰科技、仕佳光子额外针对 1-2 年计提 20%,2-3 年计提 50%,3 年以上计提 100%。那么优迅股份 “全额计提” 是否存在 “一次性计提调节利润” 的嫌疑?对原材料复用的可行性是否缺乏周全考虑?在最新披露的计提比例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比中,超过均值2.62%。
3
费用率远低于同行,董监高薪酬反差大
报告期内,公司总体费用率从 2022 年 36.88% 降至 2024 年 29.48%,其中销售费用率(2024 年 2.86%)不足同行平均值(6.53%)的一半,研发费用率(2024 年 19.10%)比同行(31.45%)低 12 个百分点。未解释 “费用管控优势” 的具体原因 —— 是销售模式特殊(如直销占比高),还是研发效率更高?反而暴露 “董监高薪酬大幅增长” 的反差:2024 年董事、监事、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薪酬总额同比增长超20%,与 “严控费用” 的表述矛盾,投资者有理由怀疑 “通过压缩研发、销售投入调节利润,为 IPO 美化业绩”。
境内对手进展不明,竞争压力大
优迅股份在披露中仅对比境外巨头 Macom、Semtech,却回避境内竞争对手的具体进展,导致行业地位判断失真。
在 25Gbps 及以上产品领域,公司称 “境内领先”,但未披露主要对手亿芯源、嘉纳海威的量产进度 —— 亿芯源 25Gbps TIA 芯片是否已通过客户验证?嘉纳海威 50G PON 芯片研发是否落后于公司?这些信息缺失让 “境内领先” 沦为空谈。更关键的是,未提及 “系统设备商自研” 的竞争压力:华为、中兴等头部厂商已开始自研 25Gbps 芯片,用于自有光模块生产,例如华为 SFP-25G-SR 光模块(自研光芯片,25Gbps 多模传输,用于 CloudEngine 交换机)、MAGICSwave 微波模块(自研芯片,支持 25Gbps 到站点容量);中兴自研微波传输芯片(25GE 接口,25Gbps 容量,时延 10-20 微秒)、25G SFP28 光模块(25.78Gbps 单模传输 10 公里)。若未来扩大自研规模,将直接挤压独立芯片供应商(如优迅股份)的市场空间,这一核心风险在仅被轻描淡写为 “行业趋势”,未量化影响。
补流争议外,项目可行性存忧
在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公司删除了原投资总额为8000万的补流项目。截至2025年6月公司资产负债率(合并)仅7.50%,货币资金 13276万元 + 交易性金融资产2913万元,财务状况表现充裕,之前补流需求根本不成立。虽然公司已经取消该计划,但未解释前期计划的合理性。除此之外,募资项目的可行性还存在其他隐患。
募投项目中“下一代接入网及高速数据中心电芯片开发项目” 拟投入 4.68 亿元,计划 2026 年实现 25Gbps-100Gbps 下游主要客户产品收入 6971.76 万元,但未说明 “晶圆备货与订单的匹配度”—— 公司已下单 1500 片 25Gbps 以上晶圆,对应 5000 万元收入,剩余 1971.76 万元收入的订单来源未披露;并且 “800G 及以上光通信电芯片研发项目” 仅提及 “回片测试”,未披露关键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传输距离),研发成功概率及商业化周期均不明确,募资资金使用效率存疑。
优迅股份的 “国家级单项冠军”“国产替代” 光环确实亮眼,但其 IPO 材料及审核回复中暴露的信息不透明、控制权脆弱、财务矛盾、竞争风险等问题,远非 “不稳定因素” 所能概括。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穿透技术与市场的光环,聚焦 “信息披露是否充分、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募资逻辑是否合理” 三大核心,警惕 “为上市美化业绩、隐藏风险” 的潜在问题。毕竟,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但绝不纵容 “带病上市”,只有真实、透明的企业,才能在资本市场实现长期发展。
位置 > 资讯 > 文章
优迅股份IPO:信息豁免披露多达35处、控制权隐患、财务风险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