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华为工程师梁向辉创业八年,将深圳艾为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为电气”)打造成一家备受资本青睐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
然而,在冲刺创业板IPO的关键阶段,财政部的一纸罚单揭开了艾为电气财务造假的遮羞布。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时代,这无疑为艾为电气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仅如此,艾为电气的股权代持、突击包装技术实力、大幅扩产的消化问题,也正引发监管深度关注。
股权代持埋雷
创业伙伴信任破裂对簿公堂
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梁向辉入职华为,成为华为数据中心能源开发部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2017年10月,从华为离职之后,梁向辉创办艾为电气的前身艾为有限,正式开启创业之路。
在华科读书期间,梁向辉认识了职业经理人韩光,并与韩光所任职单位存在自动化控制相关的技术合作,韩光也成为了梁向辉的创业伙伴,并在艾为有限成立后的数年时间内一直为梁向辉代持股份。
招股书显示,艾为有限成立时,韩光持有公司100%股权,其中自身实际持股5%,另外95%股权实际上是代梁向辉持有。
但按照艾为电气的说法,梁向辉和韩光基于信任,未签订关于股权代持的书面协议。直至2021年初,艾为有限引入外部投资者,外部投资者要求艾为有限在股权上不能存在代持情形,故彼时艾为有限的股东协商一致,将艾为有限的股权结构恢复至真实持股情况。
长达四年的股权代持情况,成为监管部门关注重点。首轮审核问询函中,深交所就质疑梁向辉通过代持规避竞业禁止或其他法定义务的情形。
不过,艾为电气以“梁向辉与华为未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或相关条款”为由,否定了上述说法。
更为棘手的是,艾为电气还披露,韩光认为其在2021年10月29日后不再持有公司的股份,不应再被苛以证明或确认义务,因此其拒绝接受公司本次发行上市中介机构对前述代持事项进行确认。
因此,2024年12月,梁向辉不得不提起仲裁,确认上述代持事项,与昔日创业伙伴对簿公堂。直至申报IPO前夕,2025年4月,梁向辉再次提起诉讼。
而对于监管部门关于公司股权清晰及控制权稳定性,以及上述仲裁及诉讼是否构成本次发行上市申请的实质障碍的问询,艾为电气依旧给出否定的回复。
目前,梁向辉直接持有艾为电气47.8893%的股份,艾为电气的两大员工持股平台艾为壹号、艾为贰号分别持有公司8.1967%、12.2961%股权。其中,艾为壹号为梁向辉的一致行动人,梁向辉合计控制公司56.0860%股份的表决权,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此外,小米系私募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蔚来投资、高新投创投(深圳国资)、恒创中国(外资)分别持有艾为电气7.3839%、2.7322%、0.6305%、5.5465%股权。
财政部铁证打假
财报多处虚减只字未提
据招股书介绍,依托自研的智能控制算法软件平台与电力电子硬件平台,艾为电气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产品的研发、销售,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第三方供应商。
按照计划,艾为电气本次拟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9.3亿元,分别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高压控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数字控制与电力电子技术研发中心项目、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艾为电气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15亿元、3.41亿元、4.42亿元,净利润5737万元、8641.71万元、1.06亿元,扣非净利润5686.28万元、8529.87万元、1.02亿元。
然而,看似光鲜的数据背后,近期财政部的一纸公告将艾为电气IPO前财务造假的情况公之于众。
据财政部官网披露,财政部在2023年对深圳市巨源立德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以下简称“巨源立德”)执业质量进行检查时,发现巨源立德在为其客户艾为电气2022年财务报表审计中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财政部对相关签字注册会计师给予暂停六个月的行政处罚。
财政部在罚单中指出,艾为电气2022年虚减货币资金1375.96万元,虚减比例89%;虚减应收账款2024.7万元,虚减比例为25%;虚减存货3626.77万元,虚减比例为55%;虚减应付账款4749.76万元,虚减比例为66%;虚减其他应付款760.99万元,虚减比例为83%;虚减应付股利3800万元,虚减比例100%;虚减未分配利润3336.32万元,虚减比例111%;虚减盈余公积604.1万元,虚减比例100%;虚减研发费用586.13万元,虚减比例为33%。
需要注意的是,财政部作出上述行政处罚的日期为2025年1月23日。而艾为电气IPO申请获得受理的时间是2025年6月30日,其审计机构已由巨源立德变更为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但艾为电气在招股书和审核问询回复函中,对上述巨源立德事件只字未提。
不仅如此,经信永中和审计之后的财务数据,也与财政部披露的版本存在不小的差异。其中,2022年末,艾为电气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分别为1644.89万元、7870.47万元、6196.11万元,与财政部在罚单中公布的数据(经换算后)1546.02万元、8098.81万元、6594.12万元存在出入,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疑云重重。
突击申请专利
发明专利全部为突击申请巨额募资产能消化难解
在冲刺IPO期间,艾为电气快速壮大研发团队规模,且发明专利全部为近两年申请,被质疑为上市突击包装技术实力。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4年末,艾为电气已取得授权专利36项,包括发明专利29项,其中28项为原始取得,专利申请日期均在2023年3月后,另有1项专利为受让所得。
这也意味着,艾为电气所有原始取得的发明专利均为2023年3月后申请。2017年成立后至2023年3月的近六年时间内,艾为电气原始取得的发明专利数量为0。
对此,艾为电气解释称,在2017年10月底公司成立后至2022年期间,公司主要重心集中在产品研发及业务扩展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未投入较大精力。尽管相关专利系公司在2023年3月后申请,但其属于公司对前期已成熟的关键技术成果通过申请专利的形式加以保护,并非出于突击申请专利的目的,公司不存在突击申请发明专利的情况。
不仅如此,艾为电气还否定了上述突击申请的专利涉及核心技术人员原单位的职务成果,但这一理由略显苍白。
2022年至2024年,艾为电气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151.24万元、2889.65万元、4705.78万元,其中职工薪酬占比均超过50%,各期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35%、8.48%、10.65%。
2022年至2024年末,艾为电气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30人、79人、138人,两年间暴增3.6倍;期末公司在研项目数量分别为19个、56个、66个,单个在研项目主要人员平均数量分别为14人、11人、15人,创新效率并没有提升。
而在当前以外协加工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下,艾为电气计划通过本次募资由外协转为自建生产线,其原因及必要性,以及公司是否具备自行生产的经验积累及技术储备,新增产能能否顺利消化,都是很大的问题。
仅在2024年,艾为电气向前五大外协供应商外协加工的采购金额占比就高达99.53%,其中对第一大供应商上海丸旭电子集团的采购金额占比达到37.77%。
针对公司自行生产的压缩机控制器总成部分,2022年至2024年,艾为电气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33%、60.88%、76.48%。
按照计划,IPO募投项目“新能源汽车高压控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达产后,艾为电气将新增电动压缩机控制器、PTC控制器、充电模块共595万套。
但2024年,艾为电气产品的总产量、销量分别为239.52万套、211万套,产销率88.09%。根据发出商品调整后,经调整的产销率为98.95%。
截至2025年6月30日,艾为电气在手订单合计为3.05亿元,其中2025年上半年取得的待交货的订单金额为1.86亿元(未经审计),发出商品对应的订单金额为1.19亿元(未经审计)。
以当前的销售能力,艾为电气又将如何消化新增产能?公司给出的在手订单数据并未能完全打消市场疑虑。
从股权代持的历史遗留问题,到财政部铁证如山的财务造假处罚,再到突击申请专利、研发团队暴增和产能消化困境,艾为电气的IPO之旅可谓荆棘密布。
尽管艾为电气对几乎所有质疑都给出了否定的回复,但能否真正打消监管和市场的疑虑,仍需拭目以待。
位置 > 资讯 > 文章
艾为电气IPO疑云:罚单揭露财务造假 发明专利全部为突击申请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