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江苏经销商的举报信,再次将国内寝具巨头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慕思股份”)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举报信称,慕思股份通过强制装修、“以罚代管”,以及严苛的运营管理手段,让其10年亏损一千多万元。
记者梳理发现,这并非慕思股份首次遭遇经销商“发难”:早在2021年,其被经销商举报财务造假;2023年,其与网红辛巴的合作,引发经销商抱怨生意“没法做”。这家拥有5400余家线下门店的上市公司,其经销模式正面临着挑战。
对此,慕思股份9月15日再次书面回应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称,此次经销商举报是“个别偶发经营不善的经销商的诉求”,公司将审视具体情况协商解决。同时,慕思股份还称,公司历年的财报均获审计机构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
“四年一强制装修”,经销商称被当韭菜割
“靠着割韭菜的模式,压榨经销商。”江苏睢宁的慕思经销商吴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其与慕思股份多年的合作关系。自2014年加盟慕思以来,吴先生声称截至2024年底,他已经亏损了一千多万元。在他看来,这笔巨额亏损的根源,始于一套看似合理、实则严苛的门店装修规定。
据吴先生及其合伙人孙先生介绍,慕思股份要求经销商门店执行“四年一轮回”的强制更新装修。更关键的是,门店内“所有看得见的”装饰工程,从发光字、墙布到绿植挂件,均要从慕思采购,经销商必须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采购。据重庆前经销商李女士提供的2017年、2019年门店装修订购合同显示,仅地板、墙布、遥控开关等项目,累计花费就达数十万元。
“2014年第一次开店,我就打了100万给慕思。”吴先生回忆说,结果第一年一分没赚。更让他绝望的是,此后每年销售任务都被上调,完不成就罚款、淘汰。为冲业绩,他被迫不断压货、租仓库,资金链越绷越紧。“任务年年涨,货越压越多,钱却一分没赚到。”孙先生认为,这不是他们不会做生意,是这套模式根本不让人赚钱。
“而‘不装修就淘汰’的强硬规定,更让经销商们毫无退路。”据孙先生提供的一段2024年8月的通话录音中,一名慕思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现在装修补贴一平方米1000元,跟免费差不多……第一次(不装修)是罚款,第二次再不(装修)就是列警示函,第三次警告再不装就是直接淘汰了。”
“以罚代管”、新旧品更新被指转嫁风险
除了强制装修带来的沉重负担,经销商们还指控慕思股份设立名目繁多的罚款,并将罚款计入“价外收入”,涉嫌利润造假。
吴先生出示的罚款记录显示,从2018年至2025年,他被罚款的金额超过15万元,而慕思开具的发票项目赫然写着“价外收入”。这些罚款的名目五花八门:“指定品类出店销售——缴纳违约金1万至5万元”;“经销商培训未完成打卡——缴纳1000元违约金”……而李女士提供的一张2024年8月《专卖店巡检整改通知单》更是直观,她因在系统中“标错了价格”(并非实际售价),被处以13000元的罚款。
更让经销商们感到压力山大的,是慕思的产品更新和旧品下架策略。吴先生称,当市场增量下滑时,慕思便会频繁推出新品,强制经销商采购,同时迅速将旧款产品“退市”,禁止店面出样销售,否则罚款。孙先生提供的2025年二季度产品退市通知显示,仅5月就有二十多款床垫、床头柜等产品被要求下架。
“新品滞销的风险,旧品压货的代价,全部转嫁给了我们经销商,而慕思作为上市公司,却因此冲高了销售业绩。”吴先生质疑,这种模式下的营收增长,是否健康、是否真实。
此外,严苛的运营标准也加重负担:必须按“5+1”团队配置人员,强制选址核心商圈,不得采用低成本夫妻店模式。吴先生算了一笔账:仅租金与人工,每年就得多支出六七十万元,若不达标,轻则罚款,重则淘汰。
此前已发生多次与经销商的风波
记者梳理慕思股份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发现,此次经销商风波并非孤例。2021年,慕思股份上市前夕, 据媒体报道,湖北襄阳前经销商郑刚公开举报,称慕思股份为上市冲业绩,强迫其开设2000平方米的新店,并在其无力承担后,以“莫须有的理由”终止其代理权,使其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市场“拱手相让”。郑刚还举报慕思在13年合作中,对其3000多万元的进货款“绝大部分未开具增值税发票”,涉嫌巨额偷税。
对此,慕思股份当时澄清说:偷税漏税、虚假业绩均不属实,是经销商违规被解约后的“造谣及诽谤”。
时间又来到2023年,一场与网红辛巴的合作,让慕思与经销商的矛盾公开化。 辛巴在直播中将售价2万元的慕思床垫以低于5000元的价格抛售,单场直播创收10亿元。这波操作引来不少经销商的抱怨,纷纷表示,辛巴卖得太便宜了,把门店的生意都搞坏了。对此,慕思解释是,涉事产品为专门配合辛巴直播定制的降价促销。
经销商频频举报,为何慕思股份还依然如故?答案或许藏在其财报数据中。据慕思股份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拥有线下专卖店5400余家,经销模式在其分销模式中的比重高达74.13%,贡献营收41.53亿元。
吴先生说,目前已有数十名被“淘汰”或濒临“淘汰”的经销商联系其共同维权,追究慕思因经营不善的责任,并争取相应补偿。但由于他们大多背负银行贷款,一旦停业,将面临抽贷等危机,只得抱着来年“翻本”的心态,咬牙坚持。吴先生说,他现在通过各种渠道“发声”,除了向慕思股份争取补偿外,同时也希望避免更多人 “入火坑”。
慕思股份回应:系个别经销商经营不善
面对经销商们言之凿凿的“指控”,慕思股份9月3日回应媒体称“经销商提到的问题均不属实”。此次举报事件在网络发酵后,慕思股份9月15日书面回应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称,慕思股份“从未发生周期性、大规模的经销商事件”,并指出这是“个别偶发经营不善的经销商的诉求”,公司将“审视具体情况协商解决”。
同时,慕思股份还称,公司始终将经销商视为“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致力于“共建共赢、共同发展”。对于如何管理千余名经销商,慕思股份表示,渠道管理的本质是要保护全体经销商和客户的利益,要以更全面及均衡的政策覆盖每个区域的经营。
至于财务合规性问题,慕思股份的回应称,公司始终坚持合法合规经营,所有收支均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公司历年的财报均获审计机构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