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人人租App违法收集个人信息:投诉达1.6万 央视曝光仍存后门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近期,国内头部租赁平台人人租因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遭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通报。此前5月,一款名为“租小象”的支付宝小程序也曾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

而支付宝平台近日发布一则公告显示,7月治理违反《租赁行业管理规范》规定的小程序商家共70家,这些租赁行业商家涉及的违规行为有恶意经营、高价租赁以及涉及隐私风险问题,如强制授权等。

租赁行业日渐突出的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引发关注。

租赁平台为何用户信息收集使用方面违规多发?据央视调查报道,人人租等平台往往会预装“监管锁”软件,一旦用户逾期付费,商家便可远程锁死手机等设备,甚至被质疑盗取用户相册、通讯录内容实施威胁。央视调查进一步揭露,租赁平台与部分商户勾结,形成了“租机贷”黑色产业链。

在央视曝光后,人人租发布整改声明,承诺将持续优化租赁价格体系等。不过,最新监管通报显示其仍待进一步整改。

租赁平台用户信息安全存隐患

近年来,“以租代买”逐渐成为受年轻人青睐的消费新模式,在此趋势下,广州研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趣科技”)于2016年6月推出的互联网信用免押租赁平台——人人租顺势兴起,目前人人租已成为为成为国内头部租赁平台,业务涉及C端的3C租赁、B端的办公设备租赁以及租赁托管、租赁SaaS服务等。

官网介绍,目前人人租平台的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300多座大中城市,与超过3.5万家商家达成合作,用户规模突破5000万。

应用宝数据显示,仅在该应用商城,“人人租”App的下载量就达到37.3万。考虑到3C租赁等电子设备中容易涉及个人敏感信息,隐私保护问题一直是用户关注的重点。

记者注意到,“人人租”发布的《依法合规经营承诺书》中曾承诺,不非法收集和滥用个人信息,严格履行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义务。“本企业自愿履行以上承诺,自愿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广州研趣信息科技有限公表示。

此外,人人租平台还就信息泄漏、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等违规行为推出举报有奖活动,造成用户合法权益被侵害或造成经济损失的,举报成功最高奖300元。

然而,在明确规章制度的情况下,人人租用户的信息安全仍存在隐患。

在商家方面,从消费者反映情况看,商家擅自收集、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情况仍然较为常见。如近期有消费者投诉称在人人租平台下单后,遭遇商家要求添加个人微信、出示身份证正反面照片、甚至社保信息等涉嫌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有消费者取消订单后,遭到商家的电话、微信信息骚扰。





8月21日,有消费者反映,在人人租平台下单了两台电脑,随后商家来电要求消费者在平台免押通过的情况下支付第十二期的租金,以此完成押一付一。

该消费者支付后,商家再次向其索要更多个人信息,“要求提供支付宝内各种资料,以及住址、网购、外卖记录等”。消费者拒绝并取消订单 ,此时商家在下单两小时内且未发货的情况下要求支付数百元的“装机费”。

除了商家违规操作引投诉,“人人租”App近期也被监管部门通报用户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问题。

8月13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发布通告: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检测发现70款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移动应用。其中人人租App等多款金融类应用在列。

通报显示,人人租(版本3.16.3,快手下载中心)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隐私政策未逐一列出App(包括委托的第三方或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二是未向用户提供撤回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途径、方式;个人信息处理者未提供便捷的撤回同意的方式。三是未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

人人租App上述违规目前整改情况如何?平台对于商家私下联系用户索要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否知悉?如何有效管控?就相关问题记者联系人人租方面并向其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设备锁成为用户信息安全“定时炸弹”

租赁平台违规收集用户信息并非个例。记者注意到,5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显示,近期,经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查,共发现49款APP及SDK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其中,一个名为“租小象”的支付宝小程序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通报,运营公司为上海盛宜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人人租、租小象等平台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此,今年4月,央视曾就相关乱象进行了调查报道。

央视《财经调查》节目通过对 “人人租” 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为了防止消费者在租赁中断供或者跑路,人人租平台和入驻商家往往会在出租的设备中,私下安装一个监管锁软件,当消费者逾期未缴费时,平台或商家会通过监管锁远程锁定设备,除非商家解锁,否则设备将无法使用。

“监管锁”这种看似是对违约风险的防控措施已成为租赁行业潜规则,然而这个监管锁软件却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隐患。

监管锁的技术原理使其能够实时监控设备状态,用户的每一次操作都可能被远程记录,这种"数字监听器"的存在,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部分商家利用该软件窃取用户相册、通讯录等敏感信息,甚至以此威胁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这种行为显然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构成对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和使用。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人人租"的租赁流程中,监管锁的存在往往被隐藏在冗长的电子合同条款里,甚至以"系统默认"方式强制用户接受。据央视报道,78%的消费者在签约时根本不知道设备已被安装监管锁。

在央视曝光后,人人租在整改声明中称“对于商家自检自发的手机,我们确实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风险”,并公布整改措施:即日起,所有二手手机必须进入平台仓库进行检测,经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方可发货,以确保每一部手机都不会携带任何可能侵犯用户隐私的软件或程序。

记者注意到,从最新的服务协议来看,部分设备中仍存在远程操控程序。《租赁服务协议》显示,如用户所租赁的租赁物详情页中有标注“租赁服务设备及租赁服务的定义”,则用户所租赁的租赁物已安装停机管理程序,用户不得自行卸载,须由平台协助移除。

不过,协议中强调平台及商家“仅能对租赁物进行履约管控,无法通过此停机管理程序非法收集用户的任何隐私信息。”


上述“留后门”的操作所带来的麻烦深受消费者吐槽。据梳理,近期在黑猫投诉上,有多名用户反映设备买断之后人人租平台也未给解除监管限制。投诉显示,有用户的手机在买断之后5个月了还处于监管状态,并遭遇锁机。

消费者反映相关情况后,商家、平台方均告知需要进行强行刷机才可以解除。“平台客服告知我需要将手机寄回公司进行刷机,我就一个手机,手机里还有资料,寄出去我用啥?”消费者对该限制解除方案十分不满。

手机租赁变“高利贷”?产业链遭曝光

记者注意到,近期支付宝平台治理的70个违规小程序商家中,商家名称和“租机”相关的到达28个。而据央视调查发现,手机租赁正是租赁乱象的重灾区。


首先是租金虚高的问题。据报道,一款官网售价为9999元的手机,在人人租平台支付12期租金合计6502元后,买断款仍需支付6296.1元,也就是说,消费者共需支付12798.1元,这个价格接近该手机官网售价的1.27倍。这还不包含手机差价利润。

目前,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人人租的投诉量累计达1.59万多条,涉及变相砍头息、买断价虚高、货不对板、监管锁不解除等问题。

有在人人租平台租过手机的消费者吐槽,租机一年再买断的费用达到了市场价的1.4倍。还有用户反映,人人租上手机的买断价连续上涨,“2025年9月22日续期后,买断价直接提高了3倍!手机已经远超市场价了,变相放高利贷吗?”

央视调查进一步揭露,租赁平台与部分商户勾结,形成了“租机贷”黑色产业链。

“租借手机套现,无需抵押、快速审核、当天放款……”所谓“租机贷”便是以租赁为幌子,实施高息放贷。

上海一名消费者姜女士通过将自己的资料提交给某租赁平台,包括公积金、工资单、外卖地址、公司地址等隐私敏感的个人信息,下单租赁了一台1万元的手机。下单后却不收货自用,而是直接通过手机商户回收套现,就相当于在平台上借贷1万元。

但平台要求3个月内付清12期租金共2万元,总额远超手机市价,以此借贷方式计算出的年化利率达到了400%,明显属于高利贷。

记者注意到,据消费者反映,人人租平台用户也陷入了类似“租机贷”陷阱。近期有消费者反映,第三方通过人人租平台出租电脑,将6110元的电脑放款1900元给自己,后续消费者须偿还4535.14元的分期贷款,还要支付电脑的买断费。而邮寄过来的电脑已被第三方收走。

消费者认为自己遭遇了人人租与第三方联合租机高利贷。近日,另一名用户反映,在人人租4000元的手机租满需支付9000多元。“似与中介串通。机子被中介已超低价格拿走,说是会按时给钱让交租金,结果人不见了。”该消费者表示,现在自己身为失业人员无力偿还高额债务。



对此类情形平台如何回应?人人租作为国内领先的租赁互联网平台,对于这类“租机套现”的客户群体如何进行精准识别防控风险?就相关问题记者向人人租方面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对方未做回应。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