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优迅股份被暂缓审议,这是继恒坤新材、泰金新能后第三家被暂缓审议的科创板IPO企业,更有甚者在此前的8月7日,科创板上会企业节卡股份还被临时取消了审议。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家企业无一例外被问及收入确认相关问题,这背后传达的是上交所对申报企业实施"穿透式"审查,财务合规性正在深入业务实质,也意味着对科创板严审的主基调在持续强化走向深入。
而本周两家科创板上会企业之一的摩尔线程,从获受理到获得上会资格仅用时了两个月零20天,科创板新规的助力效应正在进一步显现。
除了上述情形外,财信早知道梳理发现,科创板IPO企业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健信超导)和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沐曦股份)分别于9月18日和9月21日正式披露了二轮问询回复,这或意味着这两家企业近期有望迎来上会时机。
需要说明的是,健信超导和沐曦股份在问询中,有关收入确认问题也是被重点问及,与沐曦股份不同的是,有关收入确认问题健信超导遭到了上交所的两轮持续追问。
除了在首轮问询中被诘问对应收入确认时点是否准确外,在二轮问询中,上交所进一步追问报告期内主要客户收入确认方法的匹配性,是否存在异常情形及其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轮问询回复中,健信超导主动删除了9000万元的补流计划,再叠加今年上半年主营收入大幅增长,为后续审核提速加分的同时,更有效避免了外界对其大手笔分红后又募资补流圈钱嫌疑的质疑。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13年12月11日的健信超导主要从事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超导磁体、永磁体和梯度线圈。
此次IPO,健信超导早前计划通过发行不超过4,192.00万股新股募集8.65亿资金投向"年产600套无液氦超导磁体项目"、"年产600套高场强医用超导磁体技改项目"、"新型超导磁体研发项目"等四大项目,其中9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从股权结构来看,许建益、许卉及许电波分别直接持有公司41.51%、4.36%及4.36%的股份,许卉通过凯方投资、启益投资分别控制公司4.84%、4.84%表决权,三人合计控制公司59.92%表决权。其中,许建益系许卉、许电波之父,许电波、许卉系兄妹关系,许建益为公司董事长,许卉为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许电波未在公司任职。
引人注目的是,健信超导9名董事中实控人亲属占4席、提名7席;许建益提名4席,许卉提名2席,许电波未提名董事;许建益和许卉为互相提名,健信超导的这种"家族掌控"模式就使得外界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独立性产生了质疑,毕竟在IPO审查中,公司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存在有效措施来保证公司能够规范运作,并防范实际控制人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这些都是审查的重点。
如今,健信超导已行至IPO关键时间节点,但这背后,上交所有关其2025年以来快速增长的趋势是否可持续、业务具有成长性的依据是否充分、研发费用率较低的合理性的拷问萦绕,其如何应对来自监管和外界的多方面质疑,将直接决定健信超导能否获得上会时机这道重要门槛。
累计分红近7000万又补流9000万
补流必要性遭两轮诘问后突遭删除
不得不承认的是,今年上半年主营收入的高增长,是健信超导IPO得以迅速推进的关键所在。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2年至2024年的三年中,健信超导营收分别为3.59亿元、4.51亿元、4.25亿元,对应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085.23万元、4473.80万元、5026.76万元,三年间营收复合增长率仅为8.88%,更有甚者在2024年,健信超导在营收同比下滑了5.58%的同时,扣非净利润增速仅为12.36%较之2023年增速的45.01%出现了大幅放缓。
当时间来到2025年上半年,受零挥发超导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1.63%和无液氦超导产品同比增长了437.86%带动,健信超导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高达57.10%远超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的-4.9%。
这中间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上半年,GE医疗超导产品为健信超导贡献了3,855.66万元,同比增速更高达1,183.72%。
健信超导自述,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及成本优势,2024年下半年开始向GE医疗批量供应。2025年1-6月,向GE医疗销售产品收入由上年同期的300.35万元增长至3,855.66万元。
但财信早知道梳理发现,健信超导与大客户GE医疗之间其实存在着颇为不一般的关系。
招股书显示,通用电气(杭州)是健信超导持股3.10%的股东,而其正是GE医疗子公司。2023年3月,通用电气(杭州)以人民币4,651.65万元的代价认购了健信超导390.00万元注册资本正式进入股东行列。
针对入股后销售收入大幅上升的情形,在首轮问询中,健信超导就遭上交所质疑客户入股与产品销售是否属于一揽子安排;同时进一步要求结合GE医疗投资入股、产品销售的公允性,说明是否应计提股份支付,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行为。
另外,此前困扰健信超导IPO的另一大问题或便是有关其申报前的大手笔现金分红后又募资补流的质疑。
财信早知道注意到,健信超导在2021年至2024年分别现金分红了1,000.00万元、1,999.97万元、1,999.96万元、1,999.96万元,2022年至2024年的报告期内累计分红5999.89万元占同期净利润总和的43.12%。
按照健信超导最初申报的上市计划显示,其原计划通过此次IPO发行不超过4,192.00万股新股募集8.65亿资金投向"年产600套无液氦超导磁体项目"、"年产600套高场强医用超导磁体技改项目"、"新型超导磁体研发项目"等四大项目。
持续四年大手笔分红后,其还欲募集9000万元的资金用于补充其流动资金。
这明显属于备受市场诟病的拟上市企业"一边大手笔分红,另一边又向资本市场补流"的情形。
健信超导如此大手笔分红,自然难逃监管层的质疑。
在上交所对健信超导IPO提起的首轮问询中,就要求结合报告期内持续现金分红、募投项目已包括较大规模铺底流动资金等进一步说明补流规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到了二轮问询中,上交所又再次要求结合报告期内持续分红情况进一步说明补流规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犹记得,在2024年3月,刚刚履新证监会主席一职的吴清在首次以新身份公开露面时谈及对IPO企业的监管时,就着重强调"企业IPO上市绝不能以圈钱为目的"。
从二轮问询持续追问来看,健信超导首轮问询的回复并没有获得监管层的认可,于是我们看到了在二轮问询回复中,健信超导披露召开了第一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对募投项目进行了调整,正式取消了9000万元的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健信超导给出的解释是,2025年以来,公司经营业绩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经营性回款情况良好,公司预计未来经营业绩、回款情况亦将呈现积极趋势。2025年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及募投项目铺底流动资金金额已基本覆盖未来新增流动资金需求,同时公司银行融资渠道畅通,可通过贷款等方式补充流动资金。
健信超导2025年全年业绩是否能够如今年上半年高增长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在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中,其以一份飙升的主营业绩有望把自己送到上会现场将成为大概率的现实。
事实上,在监管层明确杜绝企业上市圈钱动机后,近一段时间以来,绝大多数已申报上市的拟IPO企业为了继续顺利推进审核都在着手调整其融资计划,尤其是存在大手笔分红后又有着较大规模补充流动资金的企业,大多都主动或被动地消减了募投规模,而有了业绩作为保障,又主动删除了补流规模,这就为健信超导成功推进IPO审核创造了有力的情势。
研发投入比持续低于同行均值
合理性遭疑能撑起科创板定位?
此外,作为拟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健信超导研发投入比持续低于同行均值,合理性也是遭到了上交所的质疑。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健信超导研发费用分别为2,033.18万元、2,441.93万元、2,764.54万元,研发费用年复合增长率仅16.61%。
财信早知道注意到,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健信超导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66%、5.42%、6.50%、6.65%,远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均值14.44%、14.41%、18.36%、17.65%,分别低了8.78个百分点、8.99个百分点、11.86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更令人关注的是,虽然在报告期内,健信超导研发费用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始终未能突破10%。
针对上述情形,在问询中,上交所就诘问其研发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较低的具体原因及合理性。
健信超导则表示,凭借相关研发成果实现了切入头部整机企业供应链、无液氦超导产品收入快速增长等业务突破,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较高,但其回复的成色能否让人看清研发背后真正的含金量还有待监管层审慎评估。
另外,与同行平均值存在着如此大的差距,也引人质疑健信超导是否在研发投入上有些力不从心?而在研发投入比今年上半年仅提升了0.1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健信超导是如何做到主营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呢?
更引人注意的是作为盈利能力指标主要体现的毛利率。
数据显示,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健信超导主营毛利率分别为19.56%、22.84%、24.94%、24.84%,远低于同行平均值的46.27%、45.59%、45.17%、47.41%,各期分别低了26.71个百分点、22.75个百分点、20.23个百分点、22.57个百分点,数据指标显得有些尴尬。
毛利率和研发费用率双双远低于同行均值,健信超导能支撑起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吗?研发投入比又是否真正与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相匹配?
从获受理到回复完两轮问询仅用时了2个月零7天,健信超导的审核速度不可谓不快,在主动取消了9000万元补流计划的情况下,其需要多久才能走到上会现场最终又能否如愿发行上市,财信早知道将持续关注。
位置 > 资讯 > 文章
健信超导IPO:持续四年分红又欲补流 必要性遭拷问合理性遭疑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