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消费者石女士的一场网购维权,撕开了电商平台商品真伪争议与名誉权纠纷的复杂面纱。她因质疑得物平台所售服装为假货并分享经历,被平台以“损害商业名誉”起诉索赔20万元,最终得物撤诉收场,但涉事商品的真伪、平台供货资质等核心问题,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的谜团。
事件始于石女士去年的一次低价购物。当时,她在得物以2309元购入一件“Self-Portrait”外套,价格仅为品牌官网一半。可收到商品后,水洗标缝制工艺、面料质感等细节,与她此前在实体店购买的同品牌服装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社交平台网友鉴别、线下门店工作人员对比,她进一步发现,这件标注2024年上市的服装,吊牌扫码信息却指向2022年款,多重疑点让她对商品真伪产生强烈怀疑。
当石女士就这些疑问向得物客服寻求正品依据时,未获得有效答复,仅被建议线下对比。无奈之下,她在社交平台发布帖文分享经历,却很快收到得物的强硬回应。平台先是通过官方账号称经“鉴别专家论证”“伦敦专柜采买对比”,确认商品为海外版正品;后续又表示已送中检上海鉴定为真,将差异归因于“工艺随机性”,并要求石女士删除“不实言论”。
尽管石女士仍存质疑,但在7天无理由退货期限内完成了退款,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却在今年2月收到法院通知——被得物以名誉权受损为由起诉,索赔20万元。
为自证清白,石女士聘请律师,从SP品牌英国官网购入同款服装作为对比,并主动联系品牌方。庭审中,得物出具的中检上海电子意见书虽认定商品“符合品牌已售商品外观细节”,却明确标注“不得用于司法用途”,且石女士指出得物与中检上海合作密切,鉴定过程缺乏第三方监督,结论可信度存疑。
更关键的是,SP品牌英国总部通过邮件回复石女士,明确表示她从得物购买的商品来自“未经授权经销商”,无法认证,应视为非正品,还列举了具体差异点佐证。
庭审期间,深圳圣珀齐服饰有限公司(SP品牌中国经营公司)被追加为第三人,就在石女士准备二次庭审时,得物却突然撤诉,这场名誉权官司草草收尾。但石女士的疑问并未随之消散:她多次要求得物提供涉事商品的正品来源、第三方卖家资质、品牌授权证明等材料,始终未获回应。
通过调查发现,得物平台上“Self-Portrait”蓝V品牌账号下,商品并非全由官方供货,大量个人卖家存在,且部分卖家仅标注“个人从事零星小额交易,无需登记”,未公示任何经营资质,与得物公示的“蓝V认证需提供商标注册证、品牌授权书”等规范形成矛盾。
事实上,得物平台因商品真伪引发的纠纷并非孤例。此前有消费者在得物购买范思哲副线包,平台承诺正品,可转售时经第三方机构鉴定为假货。随着奢侈品电商市场扩大,真伪问题已成行业痛点,今年3月相关行业协会虽起草了品牌消费品鉴定规范征求意见,但具体落地效果尚未显现。
得物此次撤诉,虽暂时规避了法律层面的争议,却未能解决消费者对商品真伪的信任危机,平台在供货资质审核、鉴定流程透明度上的短板,仍待正视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