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连收四张罚单,合计罚款金额超百万,内控管理引发关注。
近日,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财险”)因多项违规一日内收四张罚单引发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其分支机构共受罚21家次,多名高管被同时追责,累计罚款金额超860万元;违规事由集中于虚列费用、套取中介资金及跨区经营等,福建、江苏等地的分支机构较为严重,公司内控与管理体系面临考验。
与此同时,根据2025年半年报,太平洋财险上半年保费收入1127.6亿元,承保利润同比增加30.9%至35.5亿元,综合成本率降至96.3%。车险业务稳健增长,非车险受业务调整影响保费微降,信用保证险出现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太平洋财险对北京律师责任险“断保”一事引发关注。
罚单频现、合规建设面临挑战
9月9日,福建金融监管局披露的罚单显示,太平洋财险多家分支机构因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处罚,涉事金额超百万元,多名时任高管被同时追责,暴露出公司在合规管理领域的漏洞。
截图自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
根据福建金融监管局披露的处罚信息显示,太平洋财险福州中心支公司因“财务数据不真实”被处以40万元罚款,时任该公司总经理蔡敏被警告并处罚款8万元;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中心支公司因“跨区域经营雇主责任险”被处以1万元罚款;福清支公司与罗源支公司均因“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分别被处以24万元罚款,时任两家支公司经理的陈君和于干均被警告并分别罚款8万元。仅在福建地区,太平洋财险相关分支机构及相关责任人累计处罚金额已超过100万元,违规行为涉及财务真实性、业务经营范围、费用管理等核心经营环节,暴露出公司在合规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多处薄弱环节。
2025年8月,太平洋财险江苏分公司因“通过承保虚假责任险虚增保费、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农业保险条款费率”被罚款75万元。7月11日,太平洋财险因“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投保信息管理不规范,报送的报告、数据不准确等”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作出行政处罚,监管部门对太平洋财险作出警告并罚款472万元,对安徽分公司罚款30万元、对河南分公司罚款50万元;对叶明满等16名责任人员警告并罚款共计99万元,合计被罚金额达651万元。
截图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根据太平洋财险2025年一、二季度偿付报告,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间,公司各级机构受到保险监管处罚共12家次,对机构罚款430.5万元,对个人罚款127.3万元,合计557.8万元,违规行为主要为虚列费用、虚挂中介业务套取费用、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等方面。2025年4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间,公司各级机构受到保险监管处罚共9家次,对机构罚款256万元,对个人罚款50.9万元,合计306.9万元,违规行为主要为虚列费用、虚挂中介业务套取费用、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未按照规定使用已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跨区经营等方面。
调整非车险业务结构
8月29日,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太平洋财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27.60亿元,同比增长0.9%;保险服务收入968.31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承保利润35.50亿元,同比增长30.9%。承保综合成本率96.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承保综合赔付率69.5%,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承保综合费用率26.8%,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车险业务作为太平洋财险的核心业务,在总保费收入中占比近半,构成其保费结构的重要支柱。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536.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其中新能源车险业务表现突出,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5.96亿元,在车险保费中占比达到19.8%。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91.54亿元,同比下降0.8%。太平洋财险称因受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影响,个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12亿元,同比下降129.9%。非车险整体承保综合成本率97.6%,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剔除个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影响后,非车险承保综合成本率94.8%,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截图自太平洋财险2025年半年报
9月4日,一则有关北京律师职业责任保险“断保”的消息引发了业界关注。2024年9月,太平洋财险北京分公司成功中标北京市律师协会的职业责任险项目,合同有期限三年,每年一签。仅仅执行一年后,在2025年续签的节点,太平洋财险却单方面宣布退出。据北京市律协披露,双方历经多次深入沟通,均未能达成共识。
截图自北京律师协会官网
未来,太平洋财险需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着力强化内部管控、压实合规责任,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