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哇洞察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意图摘得“中国保险AI第一股”的称号。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企业,在短短数年间便以“中国保险业最大的独立AI科技公司”自居,其业务覆盖了国内前十大保险公司中的八家,累计服务超过4100万名保险客户,促成首年保费达107亿元,处理保险案件逾2.04亿例。凭借这些亮眼数据,暖哇洞察似乎正站在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风口之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深入剖析暖哇洞察招股书与公开信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逐渐浮现:这艘高速航行的“AI快船”,实则深陷于对单一股东的高度依赖、持续性的财务失衡、复杂的关联交易结构以及频发的合规风险之中。其所谓的“独立性”与“可持续性”,在现实经营逻辑面前显得尤为脆弱。
从财务表现来看,暖哇洞察的营收增长确实引人注目。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营收分别为3.45亿元、6.55亿元、9.44亿元和4.31亿元,三年半时间复合增长率高达65.5%,呈现出典型的高成长曲线。这一增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堪称亮眼,也为其冲刺资本市场提供了基本面支撑。然而,光鲜的收入背后,却是长期无法扭转的亏损局面。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23亿元、-2.4亿元、-1.55亿元和-9987.7万元,三年半累计亏损约7.18亿元。营收增长并未转化为实际盈利能力,反而暴露出其商业模式对资本输血的深度依赖。
更为严峻的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已处于危险边缘。截至2025年6月底,暖哇洞察的流动资产总额为6.51亿元,而流动负债却高达16.96亿元,流动负债是流动资产的2.6倍。这意味着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严重不足,且在报告期内其净资产一直为负,资不抵债问题突出。这种财务结构不仅限制了其自主融资能力,更使其在面对市场波动或客户变动时极为脆弱。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毛利率的持续下滑——从2022年的57.7%降至2024年的49.8%,整体下降近8个百分点,反映出其技术溢价能力可能正在减弱;另一方面,销售及行政开支合计占比长期高于38%,运营效率有待提升;此外,大额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也带来了显著亏损。
尽管公司在招股书中坦承“未来可能继续产生亏损,且无法保证能实现或维持盈利”,但如此严重的财务失衡,无疑将成为监管审核与投资者决策中的重大障碍。
如果说财务困境尚属行业初创期的常见现象,那么暖哇洞察在业务结构上的高度依附性,则直接动摇了其作为“独立科技公司”的根基。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来自最大客户兼第一大股东众安在线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78.7%、61.8%、45.2%和49.6%。尽管该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仍有近一半的收入源自同一关联方。这种程度的客户集中度,远超一般科技服务企业的合理范围,使得公司的经营命脉几乎系于众安在线一家。
一旦合作关系发生变动,无论是订单减少、价格压降还是合作终止,都将对公司营收与估值造成毁灭性打击。
不仅如此,暖哇洞察的客户结构整体高度集中。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分别高达92.3%、82.9%、78.9%和73.6%。这意味着公司业务极度缺乏多元化,抗风险能力极弱。即便未来成功引入新客户,若不能迅速降低对头部客户的依赖,其增长模式仍将被视为不可持续。公司虽在招股书中表示正努力减少对主要客户的依赖,但能否成功尚无明确路径与保障。
更复杂的是,众安在线不仅是其核心客户,同时也是重要供应商之一,形成了“客户—供应商”身份重叠的独特关系。这种互惠安排虽被解释为商业合作常态,但在缺乏充分透明定价机制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利益输送、转移定价等质疑,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并增加审计与监管难度。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始终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而暖哇洞察恰恰在此方面存在明显瑕疵。
除了外部依赖,公司在内部治理与合规运营层面同样暴露出严重短板。其全资子公司爱邦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近年来屡遭消费者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因“擅自扣款”、“虚假理赔”、“退保难”等问题累计投诉量已超200起。这些问题集中在保费未经授权自动扣除、理赔流程不透明、赔付金额争议等核心环节,反映出公司在客户服务、风控管理与合规执行方面的系统性缺陷。2025年3月,新浪金融研究院发布的年度金融315投诉红黑榜显示,爱邦保险因投诉量大、解决效率低,位列保险行业投诉量前三。其平均投诉处理周期长达15个工作日,远高于行业7天的平均水平,且投诉解决满意度不足60%。这一系列数据不仅揭示了用户体验的糟糕现状,更暴露了公司在纠纷应对机制上的严重滞后。
更具争议的是,北京商报在2025年3月的一篇调查报道中指出,爱邦保险微信小程序的界面设计涉嫌诱导消费。记者实测发现,“退保”功能被刻意隐藏于多层菜单之后,需多次点击方可找到,而“投保”与“续费”按钮则置于首页醒目位置。此类“暗黑模式”(Dark Pattern)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利用用户行为心理进行误导的操作,严重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倡导的公平、透明原则,也与监管机构近年来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理念背道而驰。此类行为虽可能短期内提升转化率,但长期必将严重损害品牌声誉,甚至招致监管处罚。
在自身问题重重的同时,暖哇洞察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一方面,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凭借庞大的用户生态、海量数据资源与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正加速向保险科技领域渗透。它们不仅拥有流量优势,更能通过自有平台实现产品闭环,形成强大的护城河。相比之下,暖哇洞察作为第三方服务商,在数据获取、用户触达与场景整合方面均处于劣势。另一方面,随着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大型保险公司如平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纷纷加大科技投入,组建自有技术团队,推动核心系统自研化。这种“去中介化”趋势,意味着保险公司将逐步减少对外部技术供应商的依赖,转而构建内生数字化能力。这对暖哇洞察这类独立科技公司构成了双重挤压——上游客户自建能力削弱需求,下游巨头凭借生态优势抢占市场,留给其的发展空间正被不断压缩。
在此背景下,暖哇洞察若不能尽快摆脱对众安体系的过度依赖,建立真正多元化的客户基础,并提升技术壁垒与服务品质,其增长故事将难以持续。目前,公司尚未展现出足以抗衡巨头的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突破。其所谓“AI承保”与“AI理赔”解决方案,更多体现为流程自动化与数据分析支持,尚未达到颠覆性创新的水平。在缺乏核心技术护城河的情况下,其服务容易被模仿或替代,议价能力也将持续受限。
暖哇洞察的港股上市之路,表面上是一次技术驱动型企业的资本跃迁,实则是一场对自身生存逻辑的全面拷问。其高速增长的背后,是高达7.18亿元的累计亏损与资不抵债的财务现实;其“独立科技公司”的定位,建立在近半数收入依赖大股东的脆弱基础之上;其服务承诺的便捷与透明,与子公司频繁的消费者投诉和涉嫌诱导的设计形成鲜明反差。
在互联网巨头环伺、客户自研趋势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暖哇洞察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众安在线的经营依赖,补足合规短板,提升技术壁垒,其所谓的“第一股”光环,或许只是短暂的资本幻象。资本市场或许会为其增长故事买单一次,但唯有真实、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与独立健康的治理结构,才能赢得长期信任。否则,这场IPO不是终点,而是危机暴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