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官方公众号披露,磐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实控人毛崴因操纵证券市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另一实控人姚某某获刑三年六个月,白某某等同案人员亦被判处有期徒刑。这起自2023年末爆发、涉资约30亿元的量化私募风波,终于在历时近两年的侦查与审理后落下帷幕。
案件最早因“杭州30亿元量化私募跑路”的传言而广为人知。随着司法与监管介入,市场逐渐看清其中脉络:从集中交易个股到利用FOF基金嵌套资金,再到场外配资链条的浮出水面,磐京投资的资本故事一步步演变为市场风险,最终以刑事判决收尾。

从资本扩张到兑付危机
磐京投资的故事起点要追溯到2017年11月。彼时,毛崴与姚某某开始集中买入代号为“企鹅”的上市公司股票,动用了磐京基金账户、私募产品账户及个人账户等55个证券账户。短短两年间,他们成为该公司重要股东。
到2020年9月17日,磐京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成为“企鹅”前十大股东之一,毛崴更受聘担任公司总经理,直接进入管理层。资本市场上,基金实控人直接走向上市公司管理层并不多见,当时的市场解读是“资本与产业结合”的范例。
然而,现实很快反转。2020年底,“企鹅”股价连续跌停。为稳定市值,毛崴和姚某某在沈阳、大连、上海、杭州等地设立操盘点,组建团队集中交易,试图托举股价。监管早已注意到异常操作,二人因违规增持被证监会分别罚款1500万元,并在突击调查时销毁证据,资本扩张与合规红线的矛盾至此公开化。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11月。磐京投资相关产品集中爆雷,投资人发现无法赎回,市场上迅速流传“30亿元量化私募跑路”的说法。上市公司英洛华(000795)等随后公告,旗下信托投资仅收回部分资金,本息无法全额兑付,进一步坐实了危机。传言背后是真实的兑付困境:资金链断裂、管理人失联、机构踩雷。
嵌套与杠杆的风险放大
这场风波的核心,在于复杂的资金结构和杠杆运作。检方查明,毛崴与姚某某通过FOF基金与私募产品层层嵌套,构建起一个庞大的资金池。他们找到基金圈颇具声望的上海J公司与浙江T公司,两家公司在没有融资融券资质的情况下,通过FOF产品投资至磐京系私募基金,实质为其提供了4.6亿元场外配资。作为交换,J公司、T公司额外收取利息,从中获利。
这种操作在形式上披着“基金投基金”的外衣,看似合法,实则规避监管。检方认定,这一模式本质上与证券公司融资业务相同,但完全游离在合规体系之外。借助这条资金链,毛崴等人放大杠杆,将操纵意图推至更高层面。
然而,杠杆既能放大收益,也能放大风险。当“企鹅”股价持续下跌时,资金链骤然断裂。兑付危机在2023年底全面爆发,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首当其冲。英洛华、科创信息(300730)等公司均公告确认所投信托产品出现损失,部分产品仅兑付本金的一小部分。资本市场由此震动,相关个股市值承压,市场信心短期受挫。
这场嵌套与杠杆的游戏,也戳穿了“量化”光环。虽然磐京对外包装为量化策略,实则依赖激进资金运作。算法与模型成了风险的外衣,资本逻辑的实质仍是杠杆驱动。
司法落槌与市场警示
2022年末,上海市公安局正式锁定毛崴,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办案检察官回忆,毛崴在讯问时曾说过“你们有本事就定我的罪”,一度显示出对法律的挑衅与拒绝认罪的姿态。此后,检察机关通过调取大量电子数据并开展穿透式审查,确认其利用FOF与私募产品嵌套资金进行场外配资,并操纵“企鹅”股票价格,行为性质已超越合规边界。
2023年12月,案件被提起公诉。2024年9月,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一审判决毛崴、姚某某、白某某操纵证券市场罪成立,判处七年至三年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李某、蒋某某则因非法经营罪获刑。2025年4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随着最高检9月披露判决结果,这起30亿元量化私募风波最终大白于天下。
在量化私募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磐京案成为一个极端样本。量化基金近年来规模膨胀,FOF与私募嵌套成为常见募资方式,一旦市场下行,杠杆作用便会把局部波动放大为系统性风险。磐京事件清楚揭示了这一逻辑。
更值得警惕的是风险外溢。上市公司“踩雷”表明私募风险已不再局限于高净值客户,而是可能传导至企业财务乃至二级市场。对监管而言,如何穿透识别嵌套与杠杆将是考验;对投资人而言,磐京案提醒人们,高收益与光鲜业绩不能替代透明与合规,尽调才是真正的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