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资讯 > 文章

婴童辅食英氏控股遭遇品控危机北交所IPO前夜代工模式受拷问

“产品在未开封情况下,虫子是绝对不会有的。我们产品是充氮无氧状态,虫子没有办法存活。”面对消费者投诉,英氏控股客服如此回应。

今年8月以来,社交媒体上多位消费者反映英氏米粉存在异物问题。而与此同时,这家国内婴幼儿辅食市场的领头羊正加紧冲刺北交所IPO。

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25年6月向北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募资3.34亿元冲击“婴儿辅食第一股”。然而与此同时,公司的不足与挑战也逐渐为人所知。

近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关英氏控股婴儿米粉产品质量的讨论真不少,而且基本有照片证据证实。从今年年初到最近,英氏的婴儿米粉、鳕鱼肠、磨牙棒等都被陆续发现有诸如蚊子、铁丝、毛发与塑料片等异物。

虽然公司客户一直表示,公司米粉在生产过程中会有相应检测、异物拦截和筛网过滤,还有一些产品会进行人工挑拣,不可能出现这么多异物。但这些并不能安抚愤怒的消费者。

截至2025年9月25日,黑猫投诉平台上包含搜索词英氏的投诉有高达431条。

引发品质担忧的根源,可能在于英氏控股高度依赖的代工生产模式。根据公司公开转让说明书,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英氏控股来自委托生产的收入分别约为5.31亿元、6.96亿元、5.4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同期营收比重分别达56.31%、53.68%、63.53%,这个占比还在持续提升。

英氏控股解释称,由于不同产品的生产工艺、设备及环节不同,新生产线建设投产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公司短期内无法快速增加产能。公司向受托生产企业提供产品设计、配方等关键指标,要求代工厂严格按照标准处理。

然而,代工模式带来的质量控制难题已经显现。2024年,英氏委托产品采购金额占比为55.1%,且报告期内委托生产商存在因生产安全等问题被行政处罚的情形。

比如2023年上半年,英氏佐餐油的采购方辽宁晟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曾在2021年4月,被查出生产的巴马火麻油酸价不合格。

帮英氏生产米饼与泡芙的佛山象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也曾在2023年7月因排水污染问题,被处以19万元罚款。

部分与英氏签订联合研发协议的代工厂商也曾被查出食品安全隐患。2017年,上海京元食品有限公司因“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被处罚。2018年,福建美一食品有限公司由于同样原因被罚没5万余元。

与代工依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氏控股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足。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552.98万元、921.24万元、1714.83万元、805.15万元。

对于想要在北交所上市的英氏来说,这个研发费用水平显然是不够的。根据北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要求,企业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应在3% 以上,或最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

因此在去年,英氏的研发投入忽然增长了接近800万元,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为上市冲高的临时举措。

与此同时,英氏控股的营销费用却占比非常高,重营销、轻研发明显。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4.54亿元、6.02亿元、7.21亿元、3.97亿元。

当然,品控舆论下的英氏控股其实增长仍然稳健。2022年至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2.96亿元、17.58亿元、19.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4%、35.7%、12.3%。净利润则分别实现1.17亿元、2.19亿元、2.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英氏上市的迫切性可能相当高。

2022年,公司曾与投资人签署对赌协议,约定若未能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格IPO,投资方有权要求英氏控股进行股份回购。也就是目前合计控制公司52.02%股份的马文斌、万建明和彭敏三人,随时有被迫买回公司股权的压力。

今年1月,股东南京星纳亦和高新汇利通过大宗交易从公司撤退,或许也有规避上市不确定因素的考量。

2025年7月10日,北交所公布审核问询函,重点关注13项问题。

监管要求英氏控股说明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米粉、纸尿裤、成长裤、纸尿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53%、85.06%、85.73%、16.79%,其他产品均采用委托加工模式。

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本次募投拟新增产能是否与市场需求匹配,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英氏控股已多次申请延期回复问询。

当前,婴幼儿辅食行业2024年规模已达559.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9%。随着新一代父母对营养精准化、安全可追溯性要求提升,市场的细分化与专业化要求逐步强化。想要依托资本化快速壮大力量是好事,但如果不能把质量抓好,伤害了品牌,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免责声明:作品来源于媒体,转载是出于传递信息之⽬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