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百融云创(06608.HK)一份亮眼的中期财报引发市场关注。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16.12亿元,同比增长22%;期内溢利2.01亿元,同比大增41%,成功扭转了2024年同期溢利下滑31%的颓势。然而,在这份业绩答卷的背后,却暗藏着业务结构失衡、合规风险高企的隐忧——支撑起营收半壁江山的助贷导流业务,正伴随着旗下平台的投诉乱象,迎接着即将落地的《助贷新规》大考。
导流业务成“业绩救星”,业务结构失衡凸显
翻开百融云创的业务版图,其核心业务分为MaaS(模型即服务)与BaaS(业务即服务)两大板块。其中,BaaS业务中的金融行业云,本质上就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导流的助贷服务,正是这一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成为了公司业绩逆转的关键。
数据显示,上半年百融云创金融行业云业务收入达8.57亿元,同比激增45%,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攀升至53.17%。这一占比相较2023年的44.20%、2024年的48.17%持续走高,意味着公司超过一半的收入依赖助贷导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其自称核心竞争力的MaaS业务,上半年收入仅5.02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远不及助贷业务;而BaaS业务中的保险行业云更是陷入颓势,收入2.53亿元,同比下滑19%,且已连续两个中期出现收入下降。
这种业务结构的失衡,让百融云创的业绩增长高度依赖助贷市场的景气度。一旦行业政策收紧或市场竞争加剧,公司营收增长将面临直接冲击。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维持助贷业务的高速增长,百融云创在营销上投入了巨额资金。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达6.06亿元,同比增加20%,占营收比例高达37.59%。回溯近三年数据,2022年至2024年,其营销费用从7.85亿元增至11.19亿元,年均保持较高增速,且始终将营收的38%左右投入营销,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与其“AI技术服务公司”的定位格格不入。
研发投入不足营销一半,“AI公司”身份引质疑
在百融云创的官网介绍中,公司被定义为“领先的AI技术服务公司”,宣称应用大语言模型、深度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通过MaaS和BaaS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但从实际投入来看,其在研发上的支出与营销费用相差悬殊,“AI公司”的身份频频引发市场质疑。
2025年上半年,百融云创研发开支为3.02亿元,仅为同期营销费用的一半。回顾历史数据,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3.70亿元、3.79亿元、5.09亿元,而同期营销费用则为7.85亿元、10.73亿元、11.19亿元,研发投入始终不足营销费用的一半。这种投入比例的失衡,与真正以技术为核心的AI企业形成鲜明对比——多数AI公司会将营收的20%以上投入研发,部分头部企业研发占比甚至超过30%。
更具争议的是,百融云创依靠巨额营销费用推动助贷业务增长的方式。多位消费者反映,其旗下榕树贷款的广告频繁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以“最高可借款20万元”的醒目标语吸引用户,却对关键的年化利率信息含糊其辞。用户需进入微信小程序后,在产品介绍界面最下方以小字标注的内容中,才能找到“年化利率(单利)7.2%至36%”的提示,极易造成信息误导。这种依赖流量投放获取客户的模式,更像是一家助贷平台,而非以技术为核心的AI公司。
旗下平台投诉频发,新规落地迎合规大考
助贷业务撑起业绩的同时,百融云创旗下榕树贷款、钱小乐两大平台的投诉问题也日益凸显。在黑猫投诉、啄木鸟投诉等平台上,关于两家平台“高利贷”“违规收费”“合同不透明”的投诉层出不穷。
有借款人投诉称,2024年11月在钱小乐借款7500元,平台除收取利息外,还额外收取担保费,综合年化利率高达35.95%,接近法定利率上限。另有用户表示,在vivo钱包申请借款时,被匹配至钱小乐平台,放款方为小赢循环贷,借款2万元时平台仅告知利率4.02%,后续却发现存在隐性服务费,综合年化单利攀升至35.99%。类似的投诉中,“利息+服务费+担保费”的组合收费模式成为通病,平台往往在宣传时隐瞒部分费用,导致用户实际融资成本远超预期。
更严峻的是,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百融云创的助贷业务将面临严格的合规考验。新规明确要求,商业银行需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助贷平台的服务费用标准,将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费用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确成本区间,禁止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变相抬高费率。
这一规定直指百融云创旗下平台当前存在的收费不透明、综合利率偏高问题。对于高度依赖助贷业务的百融云创而言,若无法在短期内调整收费模式、规范信息披露,其核心营收来源可能会受到直接影响。此外,新规还对商业银行与助贷平台的合作资质、数据安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这意味着百融云创不仅要整改旗下平台的收费问题,还需在合作机构管理、用户数据保护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以满足合规要求。
从业绩逆转的“高光”到合规风险的“隐忧”,百融云创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依赖助贷业务拉动增长、研发投入与营销开支严重失衡、旗下平台投诉频发,这些问题在《助贷新规》落地后将更加凸显。未来,百融云创若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自身“AI公司”的定位,平衡业务结构,加强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正视旗下平台的合规问题,以透明、规范的服务赢得用户信任。否则,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依靠助贷业务撑起的业绩大厦,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