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监管持续收紧的2025年,一场由APP违规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深陷债务泥潭的三胞系推向舆论风口。江苏省通信管理局一则关于“小橙借款”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通报,不仅撕开了这款借贷应用的合规漏洞,更意外揭开了三胞系关联企业通过多层股权嵌套、共享运营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变相开展放贷业务的隐秘版图。
这场看似孤立的违规事件背后,是15款贷款APP与4款小程序组成的产品矩阵,是“一套人马、多块牌照”的灰色运作,更是地方小贷公司突破地域限制、触碰监管红线的典型样本。
三家公司共享运营团队,重名APP暗藏转移痕迹
“小橙借款”的违规曝光,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单一APP的整改范畴。这款被江苏省通信管理局要求在9月29日前整改的应用,其开发主体南京市乐在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乐在科技小贷”),表面看似独立运作,实则与三胞系企业存在深度绑定。企查查信息显示,乐在科技小贷由江苏中创汇赢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控股,而后者在2025年7月刚完成更名,此前以“江苏乐在科技产业有限公司”之名开展业务,股权脉络中隐约可见三胞系的影子。
更令人费解的是“重名APP”现象。乐在科技小贷备案的“小橙借款”“小福借款”等产品,与三胞系成员企业南京市宏图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宏图科技小贷”)备案的APP完全同名,且宏图科技小贷的审核通过时间更早。不仅如此,这两款APP的《隐私政策》中,乐在科技小贷、宏图科技小贷,以及三胞集团绝对控股的南京市天下捷融互联网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捷融小贷”),共享同一套客服电话、联系电话与邮箱。行业人士指出,这种“多主体、同运营”的模式,极可能是三胞系在债务重组背景下,将贷款业务向中创汇赢集团转移的“障眼法”,试图通过股权嵌套规避监管审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关联企业的股权状态早已亮起红灯。因三胞集团深陷债务危机,其持有的捷融小贷74%股权(约2.22亿元)、宏图高科持有的宏图科技小贷40%股权(约1.2亿元)均已被全额冻结,冻结期限长达数年。在核心股权被冻结的情况下,三家公司仍能同步推进APP备案、开展放贷业务,其背后的资金流向与运营控制权归属,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15款产品矩阵跨省“吸血”
债务压力与股权冻结并未阻挡三胞系关联企业扩张放贷版图的步伐。统计数据显示,捷融小贷、宏图科技小贷、乐在科技小贷三家企业,已累计备案15款贷款APP与4款小程序,形成“小橙借款”“天下分期”“信融直贷”等多个品牌并行的产品矩阵,覆盖小额贷款、消费分期等多个领域。这些产品通过应用宝、苹果App Store等平台面向全国用户下载,完全突破了地方小贷公司“立足当地开展业务”的监管要求。
根据2024年底出台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仅有持互联网牌照的小贷机构可跨省展业,地方牌照小贷公司不得突破地域限制。但梳理发现,乐在科技小贷与宏图科技小贷均为地方牌照,却通过上线全国性APP变相开展跨省业务;即便是持有互联网牌照的捷融小贷,其运营模式也存在明显违规。以捷融小贷的微信小程序“天下分期”为例,该平台虽标注资金来源为自身,但用户在勾选“一键授信”后,个人信息会被自动推送至多家助贷平台,部分用户甚至接到陌生号码来电,以“征信不好也能办大额分期卡”为诱饵诱导套现。
这种“牌照引流、中介放款”的模式,早已引起平台方警惕。2025年,抖音集团将捷融小贷列入“永不合作清单”,成为该清单中唯一的持牌金融机构。抖音方面明确表示,此举是为打击“倒卖客资、导流线下”的违规行为,而捷融小贷的操作恰好触碰了这一红线。更矛盾的是,捷融小贷在官网公开声明“不运营贷款类APP”,但企查查备案信息显示,其名下仍有多款贷款产品处于存续状态,开发者信息更是几经变更,前后表述自相矛盾。
此外,这些放贷主体还呈现出“APP活跃、网站哑火”的反常状态。乐在科技小贷备案的8个网站中,7个已无法打开,仅剩1个可正常访问;微信公众号领域,8个贷款品牌仅存“小橙贷款”账号,且认证主体并非乐在科技小贷,而是宏图科技小贷。这种“重APP、轻网站”“换主体、避监管”的运营策略,进一步暴露了其规避监管审查的意图。
监管核查将至,行业警钟已鸣
“小橙借款”的违规通报,或许只是三胞系关联企业放贷问题的冰山一角。在三胞集团债务重组尚未完成、核心资产被冻结的背景下,其关联企业仍在通过复杂的股权架构、共享的运营团队扩张放贷业务,不仅给用户信息安全与资金安全带来隐患,更对金融市场秩序造成冲击。
从监管趋势来看,这类“暗网放贷”模式已成为重点核查对象。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落地实施,地方监管部门对小贷公司的地域限制、牌照使用、信息收集等环节的审查将更加严格。三胞系关联企业“一套人马、多块牌照”的运作模式,以及地方牌照跨省展业、APP与备案信息不符等问题,未来极可能面临更严厉的监管处罚,甚至存在牌照被吊销的风险。
对于整个金融行业而言,三胞系“暗网放贷”事件也是一记深刻的警钟。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持牌金融机构更应严守合规底线,不得以股权嵌套、主体变更、模式创新等名义规避监管。只有将合规理念贯穿于业务全流程,才能真正保障用户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而对于深陷债务危机的三胞系而言,与其在放贷业务上“钻空子”,不如聚焦债务重组与主业修复,这才是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